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诗词诵读》同步检测

发布 2024-03-21 05:20:11 阅读 4351

同步习题。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诗句是:

参***: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对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作者在朝做官时闲适的生活情趣。

b.“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体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c.以自然的笔调,描绘出清新的月夜,融情景为一体。

d.以琴啸的声音,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

参***:a3.诗中“幽篁”“长啸”是什么意思?

答:“幽篁”指清幽的竹林。“长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4.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5.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有哪些?

答: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6、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答:独坐、弹琴、长啸。

7、诗歌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景象?

答:写出了夜深人寂、竹林幽静、诗人与明月相伴的景象。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无意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飞”字写出出手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4.第二句和第四句的修辞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怎样?

夸张。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杨动听。

反问。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6.“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

答:这“折柳”是曲名,又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7.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抒写了离别行旅之苦。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被笛声引起了思乡之情。

8.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是均匀、遍布。表现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老王》教学设计

预习须知。一 文题解读。以 老王 为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老王 这一最普通不过的称呼,恰是对老王平凡一生的真实写照。二 作者简介。杨绛 1911 2016 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作家 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代表作有散文集 干校六记 译作 堂吉诃德 等。知识重点。一 字音词义。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第六课。我 和 我们 第1课时。集体生活邀请我。1.集体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一般来说,集体的联结度越高,个体感知到的集体温暖就越多。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集体生活的情感需要。2.在集体中,我们希望被认可和接纳,得到尊重和理解,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

第三单元检测卷。150分 150分钟 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 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一 语文积累与运用 35分 1.默写。10分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雍也 2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曹操 观沧海 3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 峨眉山月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