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精编 8静夜思 教案

发布 2024-03-14 20:55:15 阅读 1617

8静夜思。

1.认识“夜、思”等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应用所学方法自主识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

一、知诗人,解诗题。

1.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明月图)学生由图忆及李白的诗《古朗月行(节选)》《赠汪伦》,再指名背诵并说说诗的大意。

2.认识诗人。

1)学生交流自己对李白的了解。

2)教师补充介绍李白并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而奇特,风格飘逸而豪放,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流传下来的有近千首。

3.板书课题(板书:静夜思),了解题意。

1)读课题,指导认读生字“夜、思”。

夜读“yè”,整体认读音节,可以组词识记:夜晚、月夜、黑夜、夜色。

思读“sī”,整体认读音节,平舌音,心字底。古人造字时,误认为是用心想的,因此,心字底的字一般都和思想、思考有关,如“想、忘、念”等。

2)引导学生释题并齐读课题。(静夜思,即在静寂的夜晚思念故乡之意。)二、读诗文,识生字。

1.学生圈出本课生字,(课件**古诗朗诵音频)学生认真听生字的读音,初步感知诗句的停顿。

2.学生自由拼读诗句,多读几遍。同桌互读互纠,教师正音。

床、光、望”是后鼻音且都带有韵母“ɑnɡ”,其中“床”是翘舌音;“夜、思、疑”是整体认读音节,其中“思”是平舌音。

3.(课件出示生字)请会读的学生来当小老师,领其余学生认读。

4.和同桌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再全班交流汇报。

1)识记字形。

熟字加偏旁:古+攵=故;木+广=床;田+心=思。

形近字比较:低——底;望——忘;疑——凝。

利用生活经验组词:举——举手、举例、举动;光——光亮、月光、灯光。

创编字谜: ◇古文反着写——故 ◇心上一块田——思 ◇一点一横长,一撇到木旁——床。

设置语境: 床头明亮的灯光驱散了夜色。 他登高远望,不由得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2)多种方式认读生字,如小老师领读、齐读、接读、师生共读等。

三、写生字,明写法。

1.(课件出示生字的动漫笔顺)引导学生回忆笔顺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先外后内再封口。)

2.教师讲解书写要点并范写,学生跟着做书空练习。

上收下放。书写时注意“田”的第二竖在竖中线上,心字底略宽。

半包围结构。“广”的点和“木”的竖都在竖中线上,“广”的横不宜过长。

上下结构,要写得上紧下松。下部竖向笔画平行,“月”的一撇要变成一竖。

上下结构。上部先写中间的竖,再写两边的点和撇;横在横中线上起笔,略往上扬,竖弯钩紧贴竖中线起笔。

左窄右宽。右边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左右宽窄基本相等,注意笔画间的穿插,尽量向中间靠拢,避免结构松散。注意反文与折文的区别,最后一笔捺要舒展。

独体字。两个撇折转折处基本对齐,第一个撇折在竖中线上

起笔,第二个撇折略微上扬,长撇舒展。

3.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要正确。(提示:一看二写三对照)

4.挑选学生的优秀书写作品投影,师生共评共议,学生再练写。

5.鼓励学生用生字和熟字组成常用词,读读写写。

四、配乐读,重拓展。

1.(课件**配乐朗读《静夜思》)学生边听边跟着小声地朗读。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感情。

一、忆旧知,识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车认读,看谁读得又快又准。

2.同桌合作,一人读生字,一人组词语。

3.同桌合作,听写词语,全写对了,就在听写本上画上一朵小红花;有错误,帮助纠正。

4.指几名学生接力读古诗,一人读一句,其余学生注意听,注意生字的读音。二、读古诗,感诗情。

1.学生自由读古诗,再指名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1)读正确,读得一字不差。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之间的停顿,示范朗读。

2)读出古诗的节奏。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初步了解诗意,读出诗歌的节奏。如第二句诗写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面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由此引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情感,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来朗读;第四句诗中,诗人借明月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在朗读时可以放慢节奏。

3)熟读成诵。可以教师范读,也可以请班上的“朗读小能手”朗读,再配以**的烘托、图画的感染,让诗中之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有层次、有梯度朗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第。

一、二、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都带有“ɑnɡ”韵,读出味道。

2.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共同评选出“朗读之星”。

3.在读中感悟诗人的诗情,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经验,如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情感,以己情感诗情。

三、抓字眼,明诗意。

过渡:我们读完古诗,是不是被古诗描绘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了呢?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感受大诗人李白非凡的才思吧!

1.学习第。

一、二句诗。

1)指名朗读第一句诗。结合插图想一想:这句诗写的是什么时候?

有月亮的晚上。)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月亮?(床前。)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明亮的月光。)

3)多**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床前)。学生说一说:这样的情景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

4)齐读第二句诗,学生圈出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交流。

5)指导理解“疑”“霜”的意思。

疑] 怀疑、好像。

霜] 教师在眼镜片上哈气,并解释眼镜片上蒙着的一层白色水汽是雾。在秋冬季节,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

6)(课件出示霜和月光的**)学生通过对比,了解霜和月光的相似之处。

7)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

生: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霜。

8)讨论:月光如霜,这写出了月光怎样的特点?(明亮、清冷。)

9)想一想: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点明了诗人的心理活动?(疑。)

10)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节奏和停顿。

2.学习第。

三、四句诗。

过渡:在这样一个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在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一读诗的最后两句。

1)指名读诗句,圈出诗句中不理解的字词,同桌交流。

举] 抬。 [思] 思念。 [故乡]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

2)引导学生画出诗句中的动词(举头、望、低头、思),让学生理解“举头”“低头”是一组反义词,可用动作示意加以理解。

3)(课件出示李白望月图)学生结合**及诗句,说一说对诗意的理解。

生:抬头仰望着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思念起故乡。

4)想一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思念故乡。)

5)拓展:诗人为什么望着明月会思念故乡?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明月象征家人团圆。诗人望着明月,想起自己身在外地,远离亲人,顿感失落,自然会思念故乡。

6)思考:诗人望着天上的明月,还会想些什么呢?

3.指名朗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想意境,演情境。

1.(课件出示插图)在柔和的**声中教师引说。

师:(话外音)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在我们中国,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漂泊在外。此时此刻,他在思念故乡的什么呢?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2.教师范读古诗,再现意境;学生模仿练读古诗,想象意境。

3.角色表演。

师:现在,请你们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寂的夜晚,站在窗前望着圆月。带着你的心情、你的表情和动作来吟诵这首诗吧。(生双手放在背后,眼望明月深情地吟诵古诗)

1)指名吟诵古诗。

2)全体起立,望月状诵读古诗。

五、背古诗,多积累。

1.练习背诵古诗。

1)指导背诵古诗。可以配乐、配动作加强记忆,也可以通过定位填空法帮助背诵。

2)指名会背的学生背诵古诗,或指几名学生比赛背诵;不会背的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加深理解与记忆,再练习背诵。

2.读一读,记一记,积累关于月亮的古诗。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朗读诗句,想象画面(教学重点)

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谁来读?

指名读)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床前的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床前洒满明亮的月光。

生2:我仿佛看到明亮的月光透过窗子,洒在床前。

师:说得好!来,你来读一读。

生读)师:让我们闭上眼,想象明亮的月光洒向大地,透过窗子,洒在床前的情景。一边想象,一边读。

生齐读)师:诗人李白以为这明月光是什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8课静夜思

第8课 静夜思 教学教学重点 重难1 理解词句意思,读懂课文内容。点2 认识 疑 低 望 举 写好 前 低 故 3 朗读,背诵课文。难点 感受诗人在月夜思念家乡的心情。教学1课时时间教学指导预习,精讲点拨内容栏目预习提纲点拨指导设计。猜谜语导入,了解唐代诗人猜谜语导入 礼李白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

一年级下册语文 8静夜思教案人教 部编版

8 静夜思。教学目标 1.认识 夜 思 床 等9个生字,会写 思 床 前 等7个生字。2.能借助拼音,正确 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想象画面,初步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识字 写字。读出古诗节奏。背诵古诗。难点 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体会诗意,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8 静夜思 类文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语句注释。天门山 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古代又称博望山 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江南通志 记云 两山石状晓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俗呼梁山曰西梁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