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文化与社会周测卷

发布 2024-03-02 03:15:07 阅读 2649

出题人:索改青审核人:姚淑娟编号:1

第i卷选择题(60分)

1、选择题(下列各题四个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每题3分,共60分。)

在2015年即将到来之际,许多游客冒着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登上泰山,撞响弘德楼的铜钟,祈求国泰民安。据此回答1~2题。

1.弘德楼撞钟祈福,体现了“登泰山、保平安”口号的影响力。泰山是文化的山,下列景观也能体现泰山文化的是( )

旭日东升 ②黄河金带 ③泰山石敢当 ④泰山碑刻。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2.泰山是自然的山,有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代诗人杜甫的这一诗句形象地描述了这种壮丽景观。这说明( )

a.文化不仅仅是社会现象 b.文化也包括自然现象。

c.文化就是人的灵感和想象 d.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是什么?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就是艺术。我们今天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展文化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 b.文化包括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发展文化就是要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d.文化的发展应该脱离经济、政治。

4.广东老人爱“饮早茶”,东北老人爱“扭秧歌”,北京老人爱“侃大山”。这说明( )

a.不同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b.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c.文化现象无时不在d.老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

5.右图表明( )

a.文化是自然产生的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d.文化就是指语言、文字。

6.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说明( )

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

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

7.读漫画《失德》,图中旅游者的行为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里的“文化”是指( )

a.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b.人的一种文化素养,与“文明”“礼貌”相近。

c.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社会意识形态。

d.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8.漫画《逛庙会》充分说明( )

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文化是一种艺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9.一座城市,没有高楼、广场、绿地、大道、立交桥等宏伟建筑的包装和衬托,就体现不出它的美丽。但光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市民的素质对这个城市的形象至关重要。对于城市来说,漂亮的建筑是其“皮肉”,而良好的市民素质则是其“筋骨”。

市民素质的形成( )

a.离不开社会实践 b.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形成。

c.也可以是天生的 d.家庭教育最重要。

10.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等。这说明( )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 ④没有文化人们无法生存。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1.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例如,同为春节,北方冰城哈尔滨用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而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迎春。这说明( )

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②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文化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④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

12.下图漫画反映的观点是( )

a.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b.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c.知识力量就是文化力量。

d.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13.“六一”儿童节本应是天真快乐、烂漫无瑕的日子,然而在某些地方,儿童节却在**的世界里遭遇“变味”的尴尬。有些幼儿园用形形色色的方式向家长索捐,总逃不开一个“钱”字,给儿童节的“纯净天空”蒙上了一层阴影。这表明( )

a.文化与经济密不可分、相互影响 b.必须坚决反对不良文化的影响。

c.“拜金主义”主导了社会的发展 d.反对向儿童进行与金钱有关的教育。

14.“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这句话说明( )

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优秀文化能推动政治进步。

c.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d.文化以经济为基础。

15.漫画《手机信访》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文化与政治不可再分。

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6.我国的许多成功企业,经常从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中汲取经营智慧,形成并发展了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

a.文化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b.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7.在古代,老百姓只许穿着素色麻布粗衣,于是人们常用“布衣”和“白丁”来形容老百姓,绫罗绸缎只有贵族**才能享用,于是贵族少爷便被叫作“纨绔子弟”;“顶戴花翎”是官老爷的别称,“黄袍加身”则意味着当上皇帝。这些服装文化现象折射出( )

一定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文化有先进与落后、高尚与庸俗之分

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8.皖南菜肴讲究火功,以善于烹制山珍海味而闻名,芡大油重,朴素实惠,保持原汁原味。近年来安徽省通过弘扬“饮食文化”“小吃文化”,拉动经济增长达4.27%。这说明( )

a.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突出 b.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c.不同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 d.经济与文化已经毫无区别。

19.衡量我们国家强大不强大,不是看有几颗原子弹、最高大楼在不在中国、最大广场在不在中国,而是看我们的文化够不够强大、够不够吸引人。这一论断说明( )

a.经济和政治反作用于文化

b.文化决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c.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d.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经济、政治的反映。

20.当前,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基层民主要求农民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水平。在行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时,村民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独立发表意见;要参与讨论,提出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要审查账目、审核问题、阅读讨论材料等,文盲是无法做到这些的。这表明( )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素养越高政治素养越高 d.一定的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21.据《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则寓言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启示是( )

文化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提高文化修养要着眼于实践发展的需要。

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培养的。

提高文化修养应当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

a.①②b.①④c.①③d.③④

22.在一个利益多元化、价值观纷呈的时代,不是所有的国家工程都能赢得国人的齐声叫好和支持,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大手笔,比如探月工程,却能赢得普遍的祝福和支持。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 )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采取切实措施改变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a.②④b.①③c.③④d.①②

23.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说法对上述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经济是由人类和自然共同创造的,文化和政治是由人类创造的。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文化由经济、政治所决定、又给予政治和经济以重大影响。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4.不同时代的着装向我们表达了( )

a.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正确反映。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不同时代的经济政治活动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d.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体味文化 文化的含义 文化的特点 文化的形式或现象 范围 文化的力量 作用 一 文化的含义。1 从内涵与外延角度来理解。注意区别广义的文化与狭义的文化和我们所讲的文化。2 从特点上来看 1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相对物质现象 政治和经济现象 2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相对纯自然现象 3 文化又是人们的一...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学的课程 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走进社会,走进生活,我们无时无处不感受到文化的存在。我们经常听说某某是 文...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学科 政治必修3 编号 1 时间 2012年9月班级 组别 姓名 课题 文化与社会 编制人 杨家林审核人 高一备课组下科行政 刘彦 一 考纲。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 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二 命题趋势 主 客观题都可以考查,尤其要注意 文化的作用 文化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