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最后一课》阅读理解

发布 2023-11-16 20:15:04 阅读 7514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1、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意思:成语:

3、四个**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4、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

5、想象四个**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6、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8、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答案。1、如何除掉旷野里的杂草。

2、学识丰富;成语略。

3、点点头;微笑;态度与前两种基本相同(言之成理就可)

4、不是失信,哲学家虽未到,却已经用事实宣布了最正确、最理想的答案。

5、震惊——疑惑——顿悟(言之成理就行)

6、点题:美德是一个人灵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7、美德太重要了。

8、实践出真知。(意近即可)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6《最后一课》

教学设计。附录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 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 范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最后一课 范文。最后一课 这一短篇 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

《最后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 教案

最后一课 人教版七年级 教案。2 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步骤 1 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这篇 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 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