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3 教学设计提升稿

发布 2023-05-21 07:45:28 阅读 9341

作业题目:提交一篇“教学设计提升稿”。提示:

通过校本实践和教研活动,通过线上学习与交流,研磨、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初案”,形成“教学设计提升稿”,以作业形式提交。

作业要求:1.提升稿要体现对初稿的打磨过程与改进之处;

2.按照附件中的工具模板要求填写;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模板相符合;3.作品必须原创,做真实的自己,如出现雷同,视为无效。

附件:教学设计提升稿模板。

教学设计方案参考模板。

课题名称研修主题姓名学科年级。

力》自主合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周树权八年级。

工作单位教材版本。

龙凤镇民族初级中学北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设计(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

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明晰、具体、可操作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单位。2.知道并理解力的三要素。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引导学生主动**,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使学生乐于**,勤于动手。2.从力的相关实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难点: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态度起点)

我们的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是很浓的,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掌握了学习物理的一般性的方法。但是对比较抽象的问题他们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比如对力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以下几个问题:

什么是力?知道力产生的条件、力的符号、单位,力的物质性。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

会作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五、教学方法设计(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教与学的方法)

用生活实例导入,密切注意生活与理论的联系,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利用整理,归纳的方法清晰地反映各实例的共同特征,降低学生分析、归纳的难度,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对力的基础知识的建构。用到了举例、对比,归纳。并用到控制变量法进行**。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情景导入展示**。

提出问题:杠铃是怎样被举起来的?

总结并导入: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学生活动。观察**,动脑思考,并参与讨论后得出结论:是在运动员施加力的作用下被举起来的。

学生能通过例子试图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设计意图给学生增添学习力学的兴趣。导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用电子白板展示**及问题。

想象生活中关于有力的作用的例子,动脑去思考力的方式是什么?

学生1.用力捏橡皮泥,橡皮泥变瘪,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2.用力压锯条,锯条变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3.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学生4.用手推小钢珠,小钢珠运动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学生5.用磁铁吸引小钢珠,小钢珠由静止变为运动,且运动得越来越。

这些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一定的效果。例如:用力将地上的水桶提起,其作用效果是使水桶由静止变为运动。

教师补充学生没有说出的。

教师引导学生将以上现象分类,归纳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教师:力可以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使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力也可以使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力还可以使物体的。

设计了联系。

生活实际的例子,使学生有一个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使学生能亲自动手,亲自感受,亲自**说出力的作用效果。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的大小和运动方向,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快,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

学生6:让小钢珠从斜纸槽中滚下,用磁铁垂直于小钢珠运动方向吸引,小钢珠的运动方向改变了,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用实际总结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际。

最后由学生说出力的作用效果。这样比教师讲出的效果更好。

引导学生概括出力的第二种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教师:你还能举出一些力的作用实例,并说出它的作用效果吗?

教师:我们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中知道两物体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什么是力呢?

教师做演示: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了,手对弹簧有力的作用。教师:

刚才这一过程中,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施加了力?教师引导:手对弹簧施加了力,我们称它为施力物体,弹簧受到了力,我们称它为受力物体,在刚才的实例“提水桶、推自行车、拔河比赛拉绳、敲打键盘”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

教师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为了表示力的大小,物理学中规定了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例如,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教师鼓励学生向牛顿学习,学习他细微的观察,以及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师:锯条两次弯曲程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力使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学生举例:例如,用力揉面团,面团的形状发生了改变,用力捏小皮球,小皮球变瘪了,篮球撞要篮板上被弹回,一阵风把地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

学生:手对弹簧施加了力。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自己讲例子,再由其他学生抢答,什么是施力物体,什么是受力物体。

可由学生穿插讲牛顿的小故事。

引导学生将以上现象分类,归纳得出: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子,使学生有一个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施力物体,什么是受力物体。

励志教育,让学生树立起学习物理的远大志向,树立信心。

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的。

教师:可见,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教师:锯条两次弯曲的方向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可见,力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教师:锯条两次弯曲程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说明:

可见,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教师举例:用扳手松螺母时,要用大一点的力,手离螺母远些,螺母才能松动,且扳手还要逆时针转。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抢答问题,并给予累计分数。并作出评价,最后奖励得分最高的组。

同时再引导学生说明得出结果的理由。适时给其它学生作出展示。

学生:力的大小不同,第二次用的力大些,锯条的弯曲程度大。学生由生活现象去思考锯条两次弯曲程度不同的原因?能得出结论。

学生:力的方向不同。

学生由生活现象去思考锯条两次弯曲的方向不同的原因?

学生回答:力的作用点不同。由学生亲自用关门的例子去感受,验证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相关。

试着总结:因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以习惯上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各组成员积极讨论各题的答案,并随时准备抢答。

听教师的抢答命令,各组员踊跃参与活动。例子,使学生有一个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子,使学生有一个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动脑与动手相结合,使所要学知识点的理解效果更显著。

使学生学练结合,使理论知识有一个更高的升华,同时能用理论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抢答问题,说明理由,同时给其它学生展示难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学。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

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本节课教学从“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顺序进行了授课,同时知识点后紧跟训练,做到学练结合。整体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之间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学生在认识程度上逐步提高,有一种螺旋上升感觉。能做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即科学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本节课对力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提出,课程标准也只是要求: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的编写与课程标准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对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教材中没有明确的提出,但课后练***现了。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各种具体表现是熟悉的,但如何把这些现象归纳为物体形状的改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则是困难的。

陈老师利用贴近学生实际的**、实验等手段设置不同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情景中力作用在物体上后具体表现,让学生通过对丰富事例分析,找到各种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归纳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能使物体产生的两种不同效果。但其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说法是学生不熟悉的,需要教师在学生分析出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快慢或运动方向之后进行概括和提升。

八、形成性练习题(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练习题)

1、人提水,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马拉车,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2、判断以下说法的对错。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也一定是受力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远动状态没有改变。()3、游泳时,为什么用力向后划水人就会向前运动?

九、教学反思。

1、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学生更容1.学生对力的肤浅的认识,但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通过多**,可以易理解和把握知识。

十、教学改进。

1.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中,还是存在着教师自己“讲得较多”。应当放手让学生说,多抽几位学生说。

教师穿插的语言要简洁,进行富有启发性的简短提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彰显他们的交流能力。

2.学生能自学会的老师不讲,同学之间能商量会的不讲,多突显出教师的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力的三要素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通读教材,就能学会力的大小、

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此处教师不用费很多时间。重放在作用点对力效果的影响上,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该放手时就放手。

3.对力的作用效果学习中,教师和同学们只是看到了弹簧的受力后发生形变,此现象明显,便得出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我感觉此处知识还不完整,现象太单一,应当对微小形变变化给学生展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

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提升数学作业质量

摘要 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作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当前有许多老师忽视了作业设计,学生机械 被动地完成作业,作业效果差,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效果不好。如何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提升数学作业的质量,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关键词 作业质量 作业设计 小学数学。中图分...

优化作业设计提升语文素养

龙源期刊网。作者 邓本科。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研天地 2008年第11期。课堂教学的主旨是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它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反观传统的语文教学太过于注重语文工具性的特质,把语文课堂当成单一枯燥的语言技能训练基地。语文作业设计也一度陷入了背诵课文 抄写拼音 默写字词 完成书本...

优化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质量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通过作业了解教学信息,检查教学效果 学生可以通过作业吸收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然而,现实学习生活中,机械 单。一 重复识记的练习还大量存在,尤其是在小学。一 二年级,常年在笔与纸的机械摩擦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逐渐消钝,语文学习的灵性也被消减。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