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青岛版科学五年级重点上册实验

发布 2023-04-15 20:49:28 阅读 3225

一、第2课—《火山》。

器材及材料:水槽、冷水、热水、线、废旧药瓶、红墨水。

火山的成因:地壳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缝向上升,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小药品瓶中是热水和红墨水的溶液、水槽中是冷水)。

现象:是将药品放入冷水槽中,药品中的红墨水立即喷出。

二、第3课《**》。

实验名称:**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一:器材及材料:毛巾。

操作要领:将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到桌子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入挤压,观察毛巾发生的变化。

现象:毛巾成了褶皱状。

实验二:器材及材料:木棍。

操作要领:用手握住木棍的两端,用力将它折弯、直至折断。

现象:木棍折断时会发出“啪”的声音;同时手有强烈的振感。

上面两个实验中的毛巾和木棍两种材料相当于地壳中的岩层。)

**的成因:第8页下面的一段话。

三、第4课——《做一块卵石》

实验一:实验名称:水的磨圆作用实验。

器材及材料:酒精灯、大口玻璃瓶(有盖)、手锤、砖块、水。

操作要领:(1)用手锤将砖块打碎。

2)往瓶中装入适量的水,把棱角分明的碎砖块放进瓶子里,拧紧盖子。

3)同组同学互换用力摇晃瓶子。(时间要长一下,也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完成)

现象:原来棱角分明的碎砖块,由于水的冲刷、相互摩擦碰撞,棱角慢慢地消失,变成了表面光滑的近似球形的“卵石”。

制作前要让学生观察砖块的棱角,可以用手摸一摸;做后再摸一摸。)

实验二:实验名称: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实验。

器材及材料:镊子、酒精灯、烧杯、冷水。

操作要领: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放到酒精灯上加热,然后放到烧杯的冷水中,反复多次。

注意事项:(1)镊子可用湿布包住。

2)岩石要选用硬度小的,最好用页岩。

现象:岩石会出现裂缝或破裂的现象。

综合上面两个实验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地壳表面的岩石或接近地面的岩石由于风化的作用而崩离,在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的摩擦、碰撞,逐渐地失去棱角而形成卵石。

四、《声音的产生》。

实验一:固体的振动发生实验。

器材及材料:纸盒(铁盒)、小鼓、鼓锤、豆粒(沙粒或纸屑)

1)皮筋声实验操作要领:

①将皮筋绷在纸盒上(用别物把皮筋顶高一点,高开纸盒的表面),用手拨动皮筋,使其发声。

②观察皮筋发声的现象。

2)鼓发声实验操作方法:

①在小鼓上放少许豆粒(沙粒或纸屑),用鼓锤敲击鼓面。

②观察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结论:固体发出的声音是固体的振动产生的。

3)替代实验:

音叉发声实验 (用细线系住塑料小球,吊在支架上,用正在发声的音叉去接近小球或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到水中)

将尺子放到桌子上,固定一端,用手拨动另一端。

实验二:液体发声实验。

器材及材料:水槽、烧杯、水。

操作要领:(略)

实验三:气体发生实验。

器材及材料:气球。

操作要领:给气球吹气,当松开手给气球放气时,会听到“噗噗”的声音。这就是气体振动的结果。

实验结论:气体发出的声音是气体的振动产生的。

五、《谁能传播声音》。

实验一:空气能传播声音实验。

实验二:液体能传播声音实验。

实验三:固体能传播声音。

六、《怎样听到声音》。

实验名称:耳朵听到声音的模拟实验。(课本25页上部右图)

操作要领:(1)制作耳朵的模型。用一个圆筒当作耳道,在一端蒙上皮膜,用一根小火柴棒与皮膜相连在一起。

(2)对着圆筒的另一端讲话或放**,观察皮膜和小棒的变化。

小火柴棒相当于听小骨,皮膜相当于鼓膜,圆筒相当耳道)

实验结论:声音传播的途径是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大脑。

七、材料的特点。

1、木头的特点。

①木头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红檀木、酸枝木、紫檀木、鸡翅木沉入水底)

②木头能不能燃烧。

③能否导电。

④木头易不易碎。

⑤木头的年龄。

6)用刀刻。

2、研究各种各样的纸。

1)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纸的特点:光滑程度、吸水能力、软硬程度。

2)实验材料:刀子、剪子、放大镜、小木块、双面胶、水槽、杯子、木条、。

3)研究水的吸水能力的实验要注意:

①纸放进水里的时间要相同。

②浸到水里的深度要相同。

3、金属的特性。

实验一:金属的延展性。将一个铁钉用铁锤敲击,发现其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

结论:金属具有延展性。

实验二:导热性。

用一个杯子盛满热水,然后将一个铁汤勺放入水中,一会汤勺的温度比刚才高。说明水的热量传给了铁汤勺。

结论:金属具有导热性。

实验三:导电性。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将金属器物接入电路,发现小电珠亮了。

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

八、《蒸发》

1、蒸发实验。

1)蒸发吸热实验。(课本第56页)

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蒸发要吸收周围的热量。

2)影响蒸发的因素实验。(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通速度)

实验一:操作方法:①将两滴水分别滴到两个玻璃板上,并摊开。

一个用扇子扇(炊风机炊),另一个自然蒸发。观察发现:用扇子扇的那一滴水蒸发的快些。

结论: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通速度快,能加快蒸发。

实验二:操作方法:

将两滴水分别滴到两个玻璃板上,并摊开。

其中一个玻璃板放到一杯热水的杯口上。另一个放到一杯冷水的杯口。观察发现:放到热水杯上的那滴水蒸发的快些。

结论:液体的温度高,能加快蒸发。

实验三:操作方法:将两块同样的布,放到水中浸泡,一块展开,另一折叠在一起。

结论:液体的表面积大,能加快蒸发。(小狗伸出舌头散热;冬天的小猫蜷缩着身子)

九、水的沸腾实验。

器材及材料: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实验记录表见课本58页)

实验建议:①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同步。②记录温度的时间间隔最好在2分钟以上。

分工与协作结合。④一定要保证实验的成功。

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3、凝结实验(对比实验)。

器材及材料:酒精灯、瓷盘(玻璃片)、试管夹(或镊子)、烧杯两个、热水。

操作方法:1)将一个烧杯内倒入热水,然后将瓷盘(玻璃片)盖到烧杯上。观察瓷盘(玻璃片)的底部有水珠产生。

2)将瓷盘(玻璃片)放到酒精灯上加热。

3)立即将瓷盘(玻璃片)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上。观察到瓷盘(玻璃片)的底部无水珠产生。

结论:水蒸气遇冷会形成小水珠。

说明:水蒸气变成水要放热,而水变成水蒸气要吸热,所发水蒸气烫伤要比热水烫伤严重的多)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科学实验

一 实验名称模拟火山的成因实验。实验器材土豆泥 番茄酱 酒精灯。实验方案加热用番茄酱和土豆泥做成的混合物。实验现象番茄酱 岩浆 从土豆泥 地壳 薄的地方或有裂缝的地方喷出。实验结论地壳越到深处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岩浆像烧熔了的玻璃似的通过岩石空隙或裂缝向上运动。岩浆不断上升过程中,遇到薄弱的地壳时,...

青岛版五年级 上 科学期中检测

2016 2017学年五年级 上 科学期中检测。命题时间 2016.10.25 命题人 陈玉祥 一 我来填一填 每空2分,共40分 1 地球的内部构造就像一个煮熟的鸡蛋,蛋壳相当于地球的蛋白相当于地球的蛋黄相当于地球的。2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 最的国家,早在1800多年前,科学家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检...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整理重点

七 保护眼睛。1 眼睛疾病 近视眼 老花眼 沙眼 白内障 远视眼。2 近视是怎么形成的 如果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牵引晶状体的肌肉总是处在紧张状态,就会疲劳,失去调节能力,看远处的物体就会模糊,这就是近视。3 保护我们的眼睛 不在行驶的车上看书。遇到强光要戴眼睛防护罩。要保护正确的读书姿势。经常做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