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现的问题
确定位置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会经常运用到,而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有是非常抽象的,特别是对“行、列”两个概念不是很理解。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把模糊的概念化为清晰。我想,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改思路
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更喜欢在活跃的气氛中学习,结合身边的实际生活来学习,由于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者能否主动建构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取决于原有认知结构里是否具有清晰、可同化新的知识的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稳定情况,所以教师不仅应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而且应从纵向考虑新旧知识是如何沟通联系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学习过程要增进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他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应尊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使学生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方案的实施:
主要体现在:
1. 创设情境,激趣启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从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教学中应该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他们愉快、主动地探索知识,参与到学习中来。
只有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才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参与的空间。通过活动理解所学知识,并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案例):上课伊始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同学们,今天我们有这么多家长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想让家长们认识你们吗?那谁能说说你坐在哪?
意图:从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学习环境入手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同时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创设了一种温馨、愉悦的课堂氛围,介绍自己的位置。
使学生们在这种充满“人情味”的气氛中,通过介绍身边的同学不知不觉地明确了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初步感受到要准确表达出一个人的位置只用前、后、左、右还不够。
新授时我又设计了:这是我们班的“全家福”,刚刚老师说数列的时候我们一般怎样数?意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由于上学期,我们班得了优秀班集体的称号,学生们都很兴奋,所以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通过**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结合生活的实际,设计在**中找到你的位置,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强调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它强调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空间切入教学,设计了“介绍自己座位”、“介绍好朋友座位”的环节,以此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让他们在现实情境中学习数学。最后通过“找电影院座位”,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而且可以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例如我设计的:你坐在第几行,猜同学。
意图:从学生身边谈起,让人觉得很自然,很亲切。挥挥手、站起来、猜同学等小游戏设计。
让学生手、脑、口并用,既轻松又愉快,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动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3. 遵从学生的原认知。
新课标指出:“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本节课中的“介绍座位”这一活动**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空间,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对第几组、第几排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初步掌握了一些找座位的简单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模糊性。
为了让学生获得空间知觉,建立正确的表象,本节课先以班上学生的座位作为学习的素材,在学生原认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平时找座位的经验用于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良好。由于学生能力有限,不能一下就准确地掌握“我在第几列,从前面数我是第几个,从后边数我是第几个”于是我设计了:在数行的时候,我们一般从前往后数这是第一行,这是第二行…….
这是第六行,现在方老师在第几行第几个。先让学生掌握我是第几列,然后掌握“我是第几列第几个”最后掌握“我是第几列,从前面数我是第几个,从后边数我是第几个” 意图:一步一步地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行列这一内容。
4. 发挥计算机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计算机进入课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节课为了解决“找座位的方法”等重难点,利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小朋友买票进场的情景” 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解决难点,掌握了“找电影座位”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学生变成了学习的主体,主动去解决在生活中各种问题,使数学的学习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提高生活技能的手段。让学生在玩中去感悟知识,去学习知识,要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及不同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搭建参与**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感受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再也不是简单抽象的数字符号,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由此可见,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记忆还建立在学生的直观操作、动手实践上,所以,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操作活动,耐心引领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思考,从而揭示规律、掌握知识。让学生“动”起来,以高涨的情绪参与教学。
贴近生活,联系实际,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的与生活实际联系,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目的。
附送:2019-2023年一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2教案北京版。
一、前端分析:
1.《确定位置》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二册中的一个小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前。
后”.“上。下”.
“左。右”的位置与顺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是第二学段(4~年级)学习在平面内用数表示物体位置的基础。“位置”这一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
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并描述物体的位置。
在探索与交流物体位置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概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本课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说出自己座位的位置,从学生最常用的“组”引出“行”和“列”,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小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行和列自主交流。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位置的灵活性和相对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用“第几行,第几个”或“第几列,第几个”描述物体的位置。
2)在探索学习和交流中发展空间观念,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位置关系问题。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从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
.过程与方法: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思想与情感:
使学生体会到位置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不仅有意思而且感受到位置是灵活的相对的。
利用课堂上的说说好朋友的位置,学生兴趣很浓,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情,说出自己的属相在什么位置,学生猜出老师的属相非常高兴,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三、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横看为行,竖看为列,从“行。列”两个维度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情境。不同的观察角度与顺序表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物体位置的相对性。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说自己的座位的位置是第几组第几个,引导学生说出一组也可以是一列,感受竖看为列,强调“列”的概念,并且改用第几列第几个说出自己的位置。从“列”引出“行”,同时渗透观察顺序:从左向右,从前向后。
利用网络资料**制作多**课件,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直观的**,感受行和列的位置,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说出事物的行。列位置。
植树图使学生知道根据具体问题,灵活选择观察角度,从而感受位置的相对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和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利用课堂联系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感中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一 注重了知识的含量与外延确定位置 一 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这一知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简单,但为了让学生把简单的知识学得更牢固,我注重了知识的外延,例如让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起立,我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数对,让学生知道原来数对还有这么多特点的 再比如,猜英语老师的位置 帮助同学找座位...
北京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教学反思
一 注重了知识的含量与外延。确定位置 一 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这一知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很简单,但为了让学生把简单的知识学得更牢固,我注重了知识的外延,例如让学生按老师的指令起立,我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数对,让学生知道原来数对还有这么多特点的 再比如,猜英语老师的位置 帮助同学找座...
年一年级数学下册确定位置教学反思北京版
确定位置 是本教材一个新知识,该知识直观性强,操作起来简单,是一个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新课标明确提出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为结合新课标 学生自主发现,自主 自主解决 的思想,我在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思路,设计丰富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