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郑和远航。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文后习题理清课文的脉络。
2.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3.学习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习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难点:学习用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句、想象画面的方法练习复述郑和第一次航海经历,逐步做到清楚、具体、生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课文阶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味重点句子,在阅读中感受郑和远航的友好和凶险,了解其深远的意义。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1.谈话:
“公仪休拒收礼物”“祁黄羊两度荐贤”“林则徐虎门销烟”这些人这些事在历史长河中,如朵朵浪花激荡着后人的心。课前我们欣赏了三分钟**,又知道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你能像老师那样用“谁干什么”简要说一说吗?(郑和七下西洋)。
2.揭题: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除了影片,人们还用文字保存了这段历史,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郑和远航》。理解“远航”。
3.简介人物和事件:题目简要告诉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郑和,主要事件是“远航”。关于“郑和”和“郑和远航”你有哪些了解呢?
交流后出示】:
读了这则资料你有什么新收获?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走进文字,穿越历史的长河,去看看那伟大的壮举吧。
1)请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重点自学下列词语,尝试完成课后习题2.
2)仔细阅读课后习题三,尝试把课文分成两段,再把第一段分成三层。
2、读后组织交流。
问题一:1)认读第一行词语,注意读音和书写。
派遣瓷器抱拳。
2)认读第二行词语,先理解带点的字,再理解整个词语。
扶老携幼化险为夷惊叹不已严阵以待。
问题二:1)读课后习题3的要求,找到“第一次远航的经过”。(1—5)
2)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1—5用“|”分三层。
3)尝试把三个小标题连起来说说1-5主要写了什么?
4)剩余的两小节分别写了什么?郑和远航前后共有七次,课文中这七次的写法一样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复习复述策略,尝试复述。
1.上次,我们学习了课文“扬帆启航”(板书)部分,了解理清层次、抓关键词可以将内容复述清楚。
2.谁能根据**提示复述这一部分内容?
3.指名交流。生按复述方法评价。
四)品味友好交往,补充复述策略。
1.2024年7月11日出航,2024年10月2日回国,27个月,将近1000个日日夜夜里,一定发生了很多事,作者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相机板书:
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2.我们先来学习“友好交往”部分,请同学们默读第4小节。
要求:1.理清层次,想想文中介绍郑和和哪些人的交往?2.画出关键词体会友好交往。
3.交流问题1。
4.交流问题2。你抓住哪些关键词体会到友好交往呢?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尽量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读句子,再找出关键词说出自己的体会。
1)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现在我就是某国的国君,你们就是一个个郑和,在递交国书、赠送礼品时,你们会和我怎么说呢?
指名1—2人试着边表演边复述。
师小结:复述的时候能够想象当时的画面,复述就更具体生动了。
2)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
出示:1 你又能想象出什么样的画面?
2 这样的使者我们怎能有理由拒绝呢?
3)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
“扶老携幼”中“携”是什么意思?那是一个怎样的场景?生想象画面、理解词语。一个“扶老携幼”让你体会到什么?
理解:惊叹不已。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纷纷涌向海边,争相**。情不自禁发出感慨,你就是其中一员会说起什么?赞叹了一句又一句,都不知道停息了,这就叫(惊叹不已)“已”就是什么意思?
一个“惊叹不已”让你体会到什么?
4)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出示:静悄悄的海港成了繁华的集市。
5.练习复述。
1)尝试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练习复述,表现那种友好交往的气氛。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找三名同学交流。
三、激情朗读文字,体会人物艰辛。
1.温馨的画面让人久久难忘。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郑和他们的船队到底遇到了哪些凶险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五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完成这张**。
生默读课文,完成**。教师巡视。
2.展示台展示一位同学的**。
3.根据学生展示**相机完成下述内容:
1)那是怎样的风浪啊?用你的读表现出来吧!
**车读、齐读,师相机评价。
2)理解“化险为夷”
船队冲出了风浪,脱离了危险,获得了安全,这就是(生接:化险为夷)。
这个“化险为夷”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3)面对风浪,郑和表现得无比的英勇,面对海盗,郑和表现出无穷的智慧。
海盗,你来吧!我们等着,定让你们有来无回!文中哪个词能够表现此时的郑和胸有成竹?(严阵以待)这个“严阵以待”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怎么看出来的?
7.这一段文字如同一幅幅画面,将旅途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穿越时空,再次用心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景吧!齐读这一节。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小结复述方法,学生练习复述。
1.师小结复述方法:(1)理清层次(2)抓关键词(3)想象画面。
2.请同学们试着向同桌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复述要求:1.层次清楚2.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抓住关键词展开想象,尽量做到具体生动。
3.交流1—2人评价。
六)发现写法。
1.从郑和远航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那么作者是怎样描写郑和一生所进行的七次远航的?除了描写远航外还写了什么?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你从文章的写法上会有什么发现?
2.有详有略写法我们来看看这是郑和一生七次远航的时间和经过的地方,你们仔细读一读,并注意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详写的是第一次而不是其他六次?
3.作者除了采用有详有略的方法写了郑和的七次远航,还写了什么?指名说。你有什么话想对郑和或其他人说的吗?
作业设计:推荐阅读《明朝那些事》《细说大明》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想和评论。
板书设计::
11.郑和远航。
(1-3)扬帆起航
1-5)第一次远航(详)(4)友好交往选择典型材料。
5)战胜凶险。
6—7)其余六次远航(略详略得当。
及远航意义。
答:水分和氧气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附表1:《郑和远航》预习单。
班级姓名。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二、问答:一、自主学习同,识字学词。
1.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10、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漠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纠正写错的字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12、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1、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p49)二、朗读课文,走进文本。
1.正确、流利地读一读下面的词语。
10、生物学家列文虎克于2024年出生在荷兰,他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他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码头派遣瓷器抱拳赠送撕裂范围。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1《郑和远航》课堂作业
五下语文课堂作业11 郑和远航姓名 学号 一 看拼音写词语。m tup i qi nc q b o qu n zn sn s lif n wixu ny o 二 给加线字注音。桅杆 紧挨 载歌载舞 魁梧 俘虏 鬓发 满载 太监 三 填字成词。扶老 幼惊叹不 严阵 待奔腾咆 化险为 规模 大狂风呼 波...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文11郑和远航》研讨课教案
郑和远航。一 复习导入。1.通过上节课学习,你还记得课文主要讲什么?2.过渡 郑和远航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仍是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中有句话给了郑和远航高度的评价。指明生答 出示课件 带着中国人的骄傲一起读一读。3.作者怎样写郑和远航的呢?指明生答 师板书 详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文11郑和远航》研讨课教案
郑和远航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件。3 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二 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历史事件。三 教学难点 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四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五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