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十五古代诗歌四首

发布 2023-03-13 08:38:28 阅读 3888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习难点】领略诗歌中深邃的意境。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简介。

①《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建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

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马致远生活的“元朝是蒙古贵族统治中国的时代,****十分尖锐,人民受到沉重的压迫,知识分子被降到与娼妓、乞丐相近的地位”。他沉溺于山水之间,寄情诗酒,成了一个啸傲风月、玩世不恭的诗人,其内心仍然充满了一股牢骚不平之气。

他最著名的剧目是《汉宫秋》,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天净沙·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誉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读。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有关乡愁的这首诗。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眸一笑的西施倩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③“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白沙堤( )澹澹( )竦峙( )萧瑟( )碣石( )

2、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行不足 a、脚 b、够 c、充分。

没马蹄 a、没有 b、 没过 c、 遮没。

昏鸦 a、 黑色 b、昏迷 c、 黄昏。

星汉灿烂 a、 银河 b、星星 c、星和月。

次北固山下 a、一次 b、停泊 c、游。

3、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5、如果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改为 “无数个星天外,几阵阵雨山前”有什么不好?

合作**】6、学习《观沧海》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7、学习《次北固山下》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8、学习《钱塘湖春行》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9、学习《 天净沙·秋思》

曲的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用词上有何特点?

词的最后两句各自写的是什么?

精读精练】阅读下面诗句,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0、该诗押的韵是韵脚是。

11、这首诗写了钱塘湖的哪些景色?

12、将“几处早莺”改为“处处早莺”,“谁家新燕”改为“家家新燕”有什么不好?

13、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主题阅读】(一)阅读诗词《西江月》,完成文后各题: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4、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看出来的?

15、“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这是什么写法?有何妙处?

16、“路转溪头忽见”什么景象?(用词中一句调整语序后回答)

17、“路转溪头忽见”中的“忽”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18、全词八句,只有后两句才点出有人夜行,这两句对全词起了什么作用?

19、“惊鹊”、“鸣蝉”、“蛙声”描绘了一个怎么样的夏夜风光?反映了夜行人什么心情?

二)阅读诗句,完成文后各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0、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

21、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能力提升】22、根据要求默写。

(1)《钱塘湖春行》描写西湖莺歌燕舞的景象的诗句是表现西湖之春到处充满生机勃勃景象的诗句是。

(2)《观沧海》中描写大海雄伟壮阔的诗句是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的诗句是。

3)《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诗人触景生情、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23、对下面这首古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初春小雨。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萆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a.“革色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

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与杨柳如烟的晚春作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早春的珍爱之情。

c.诗中的“天街”是指宽阔的街道。

d.这首诗风格清新晓畅,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

教(学)后记】

第十五课。自主学习】

1、dī dàn sǒng zhì sè jié

2、①b ②c ③c ④a ⑤b

3、d. 4、略。

5、因为“七八个…“两三点”都表明数量少,星少暗示天晴,雨点少则表示雨疏而不紧,暴雨将至未至之景。

合作**】6、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7、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8、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连忘返。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9、①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怡静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三句诗用了九个名词,一字一词,一词一景。各个事物名词前冠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事物又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还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深秋的暮色中构成了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一幅形象生动的深秋晚景图,在简约中更见细深。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附答案二七郭沫若诗两首

学习目标 1 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3 领略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美 韵律美和情感美。学习重点 讲清联想和想象的知识,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习难点 对联想和想象的区分。知识链接 1 走近作者。郭沫若 1892 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黄河颂 学习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 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学法指导。1 学习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强对诗歌内容的详细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 卒之为众人 于 环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 贤于材人远矣受于人者不至 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 收族为意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 父利其然也 五 品读课文。1 本文题目是 伤仲永 文中的 伤 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方仲永最终 泯然众人 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