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相信大家都看过或者听说过《绿色蝈蝈》,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目标导航】
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
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课时导学】一、日积月累1、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2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
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
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
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获得博士学位。2024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2024年,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2、词语积累:
扰乱狩猎喧嚣喑哑静谧劫掠酷爱篝火嗉囊吮吸贪婪和睦篡夺惊慌失措更胜一筹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开膛破肚。
二、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2、写作亮点:
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作者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三、疑难**。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
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户”。作者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
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
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
第8节写蝈蝈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特点。
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
【知识整合】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⑴静谧( )喑哑( )螽斯( )莴苣( )大鹗( )嗉囊( )
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 )
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o@作响。
b、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c、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扰乱守猎喑哑弱肉强食o@作响b、喧嚣静谧窜夺夜色苍茫惊慌失措c、劫掠酷爱哀鸣津津有味断枝残腿d、篝火凉爽薄膜毫不犹豫更胜一筹。
二、素质升华。
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
**会”是指。
乐段”是指___
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
第二层至4、给这节文字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a、各种昆虫的活动b、蝈蝈大合唱c、听**会的感受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链接。
2005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1/5的巴古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
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区1700~2100个植物物种中,39%~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
但即便是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1/4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到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的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要迁移到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物种,1/3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1/3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是山龙眼类花卉。《绿色蝈蝈》的**教学。
**”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抑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的导向和精神。
因此,对于本篇的阅读教学,尽管课时分量可能要略轻,因为它是略读篇目,但**教学的方式当要强化和突出。如何演绎成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呢?窃以为,可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内容,整体感知。这一步即是**文本写了什么?
它是任何阅读教学方式都离不了的基础,没有学习主体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其它方面的所谓**缺乏立足之点,难免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基础要牢,学习主体的阅读时间要给足。
本文表达生动,富有童趣,足可让学生引起共鸣。只要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时间,学生主体功能多半能被激发,逐段引导,大体可把握基本框架。文本先从声音起,续写通过回忆,描写绿色蝈蝈的形貌,再根据作者自己的所见和喂养经历,陈说它的勇敢善斗与食物需要及范围,最后介绍共居在一起的特点。
略加点拨,即可板书出**的结果──即整体框架:夜闻:其声(柔和)日见:
其形(漂亮)其斗(勇敢)生活习性。
常喂:其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常见:其居(和睦宽容)
第二步:**成文之因,了解写作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标准》如是说“**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
”本课作者所用的方法及种种活动是怎么写成的,它的丰富翔实、精确细致、生动形象的材料是怎么来的,根源在哪?无法外找,本文中可找到。问题是教师要重视这一点的引导。
这一点的教学如果成功,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自主意识、积极发展兴趣的培养。为什么呢?首先,就作者及其巨著《昆虫记》而言,他是花了近20年的时间(1870~1889)写。
成的,此时正是法布尔人生中年到老年的漫长二十年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童真而又仔细地观察了大量昆虫的活动,用富足的第一手资料,真实而生动的向我们揭示了昆虫王国的别样景观。
其次,就本文而言,也是本步**最重要的,对于绿色蝈蝈全面丰富的介绍,源于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独有的科学探索的兴趣、放弃娱乐甘受寂寞的精神。比如文中开头所知,国庆之夜,去田间静听蝈蝈的活动,捕捉它的生活习性;关于食性,不厌其烦,去观察和**,“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为笼里喂养者的食物,他不断观察,且不断变换食物花样。
同时,他时刻保持一种特有的科学研究的敏感,于清晨散步中,树下掉落之物,他跑过去,看到了以小搏大的勇敢壮举。这篇科学随笔,在提供给学习主体丰富知识的同时,更让我们于字里行间随时感触到一个科学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活动。“问渠那得清如许”,其源头活水原来如此。
自然,如果没有教学的明确导向,学生自身感悟的力度就要弱得多,难以将**的触角伸延到材料获取的方法和过程、情感与态度中。
第三步:**文质优劣,取精弃糟。本文之优,先可告知学生一个外围事实,其巨著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既不但特博小学生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以。
赞。再撇开将“绿色蝈蝈”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事实,只说造成如此效果的突出的表现手法,一是诗意浪漫化的,其行为方式,或独自夜听,或笼中喂养;其声比之为“合唱队”“艺术家”“歌手”等等。
一是拟人化的描写,夜听的是一场演奏会,晨见的是一场生死搏杀,日常的更是屠场猎苑。一是对比运用,比如“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这种**,就文本自身,可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体察。
本文之劣,即是细致深入的观察、丰富翔实的材料与生动具体的描写背后,也有失实甚至谬误。这种**,需要教师有相应扩展范围的材料提供,就课文第10段“同类相食”类比例,“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提供拓展阅读材料,一是法布尔《螳螂》一文里的一段文字,作者以自我的笼养观察为据,印证本文所说的观点。如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起码不是全部事实,科学界已有不少异议,特提供一则辩诬材料,题为《螳螂杀夫冤。
枉》,让学生在材料对比中澄清旧错,获取新知,领悟再伟大的科学家也难免有舛错的事理。
这种阅读的**性教学,带有较浓厚的教师引导色彩,始终立足于文本阅读本身,由内容而形式,从课内到课外,从近及远,由此及彼,启发思维,激活头脑,令学生既感佩作者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囿于文体成见,从而获得多义感受,实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绿色蝈蝈 教案。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本教案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 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一 情景导入。有条件的地方可捉来实物,没条件的可出示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从蝈蝈的外形特征方面作一介绍。二 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看课文,画出文中描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绿色蝈蝈 教案。绿色蝈蝈 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 生活习性。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2 过程与方法。用合作 的方法感知内容 品味佳句。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案
绿色蝈蝈 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 生活习性。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课文教案,一起来看一下吧。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2 过程与方法。用合作 的方法感知内容 品味佳句。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