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学检作图题

发布 2023-03-03 01:49:28 阅读 3883

p32 t7

下图是某同学设计了“氧气是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实验装置,试管中有气泡产生的是甲,产生的是否是氧气?请进一步证明:把将要熄灭的木条伸入试管口,看是否复燃.

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得出的结论是光照是产生氧的条件;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绿色植物,得出的结论是氧是绿色植物产生的.

考点:**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分析:氧气是否是绿色植物产生的,要设计一组以绿色植物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同时还要验证产生的气体是否为氧气.

解答:答:为验证绿色植物在光下产生氧气,该同学设计了两组对照实验:甲与乙、甲与丙,变量分别是光和绿色植物.

在甲、乙形成的对照实验中,甲组实验中的绿色植物由于有光的照射,故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气体,为了验证该气体是否为氧气,可用将要熄灭的木条检验.

该同学设计的两组对照实验:甲与乙、甲与丙,变量分别是光和绿色植物,由此得出的结论分别为:光照是产生氧的条件;氧是绿色植物产生的.

故答案为:①甲;把将要熄灭的木条伸入试管口,看是否复燃。

光照;光照是产生的条件;绿色植物;氧是绿色植物产生的。

点评:找出实验变量是做此类题的关键.

t33 t7

如图表示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用黑纸片将b处的上下两面遮盖,移入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隔水加热后加碘液出现的变化.分析回答:

1)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2)叶片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后,发现绿色部分变成黄白色,原因是(叶片中)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3)加碘液后,发现a、b两处均不变蓝,其原因分别是:

a处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产生,所以不变蓝.

b处没有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产生,所以不变蓝.

4)c处遇碘变蓝,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5)本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其中的一组是?a和c或b和c,其变量是有无叶绿体叶或有无光照,可得出的结论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或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或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两组任答一组即可)..

考点: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分析:此题一是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要点:光是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二是考查学生设计实验包括拟订**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预期实验结果的能力.

解答:解:实验步骤:

a.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b.部分遮光: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c.几小时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d.脱色: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

e.漂洗、染色: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f.观察: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

1)暗处理: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

2)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3)加碘液后,发现a、b两处均不变蓝,其原因分别是:a处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产生,所以不变蓝.b处没有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产生,所以不变蓝.

4)c处遇碘变蓝,证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5)本实验有两组对照实验:一组是a和c,实验变量是有无叶绿体叶,可得出的结论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另一组是b和c,实验变量是有无光照,可得出的结论是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或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两组任答一组即可)..

故答案为:(1)将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2)黄白(叶片中)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3)a处:没有叶绿体,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产生,所以不变蓝;b处:

没有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没有淀粉产生,所以不变蓝;(4)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5)a和c;有无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合作用在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b和c;有无光照;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或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两组任答一组即可).

点评: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是中考的一个重要考点,很多中考试题的实验都是从这里改编而来的,常见的是解释某一实验现象,因此,我们要弄清实验的主要步骤:暗处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并说出每一步骤的目的.

p34 t8(2011泸州)选取生长正常的爬山虎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

实验前应将此装置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移至光下几小时,再将甲、乙、丙三片叶取下,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观察三片叶是否变蓝.

1)将此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叶片a、b两部分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光.

3)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分别向这三片叶上滴加碘液,其中叶片乙不变蓝色.乙和丙两叶片形成对照实验,可以说明二氧化碳。

是光合作用的必须原料.如果将叶片丙的叶脉切断叶片丙经过上述①②步处理,其叶片颜色将不变蓝.

4)根据以上实验所得结论,根据叶片甲实验可得出结论,在农业生产上种植大棚蔬菜为了提高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考点:**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

分析:本题中的实验装置设置了两组对照实验:叶片甲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变量是光;叶片乙和叶片丙,变量是二氧化碳;目的分别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

解答:解:(1)为排除叶片内原有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实验前应将实验装置放入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叶片甲的b部分用铝箔遮光,这样就与a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该组对照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

3)该实验的实验现象是:叶片甲的见光部分、叶片丙变蓝色,说明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叶片甲的遮光部分、叶片乙不变蓝色,说明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比较乙和丙两叶片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叶脉中的导管能够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运输到叶肉细胞,作为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如果将叶片丙的叶脉切断,则叶片丙会因得不到水分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叶片丙经过①②步处理后滴加碘液不变蓝色.

4)比较叶片甲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比较乙和丙两叶片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在农业生产上种植大棚蔬菜为了提高产量,应采取的措施是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1)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2)光。3)不变;二氧化碳;不变蓝。

4)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

点评:为了确保实验结果只是由实验变量的不同引起的,就应当使两种实验环境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即要保持变量的唯一,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七年级生物学下册识图题

17.下图是女性排卵 受精和怀孕示意图,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 写出下列标号的结构名称 2 女性的主要 官是其功能是。3 图中5结构的生理功能是 4 当精子到达一旦遇到卵细胞,就会在此处与卵细胞结合成。5 胚胎发育初期由提供营养 等胚泡植入子宫内壁后,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从内获得各种养料和氧气。4 如...

七年级上册生物学单元学习目标检测题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1,下列哪项不属于叶片的基本结构 a 叶脉b,叶肉c 叶绿素d 表皮。2 将有机物分解和释放能量的主要场所是 a 叶脉b 叶绿体c 叶绿素d 线粒体。3.反应式 二氧化碳十水淀粉 储存能量 氧气 中的a是 a叶绿体b 线粒体c 叶脉d 细胞核。4 小麦...

七年级生物学试题

满分 100分,时间 60分钟 友情提示 亲爱的同学,欢迎参加本次考试!请将本试题第 卷 选择题 的答案填写在 卷相应的位置上,第 卷 非选择题 直接答在原题相应的位置上,答在别处不得分。特别提示 本次考试设书写分,按3分 2分 1分三个档次计入总分。同学们一定要认真书写哦!祝你成功!第 卷选择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