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 《马说》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2-26 09:00:28 阅读 1729

四、翻译课文

在自主**的基础上,经过质疑解难疏通文义,最后进行课堂交流。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理解文中难懂的实词和虚词的意思。

教师提示:

然后(在这以后)有千里马

故(所以,因此)虽(即使)有名马,祇(只)辱(辱没)于(在)奴隶人之手,骈(一并)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有时)尽粟一石食(饲,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马也才美不外见(表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等同)不可得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才,才能)

鸣之(无实在意义)而不能通其意执策(马鞭)而临之

其(难道)真无马邪其(大概,或许)真不知马也

五、背诵课文

要求在熟读课文并且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或速记、或互相检查,要求能当堂背诵。教师做适当地检查。

六、作业 1.将全文译成现代汉语,完成练习二。

2.继续背诵课文。

3.完成思考题:

a.根据标题所示,试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试简述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教学设计 一、检查作业

包括字词积累、课文翻译和朗读背诵。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导学: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愿,心中郁闷不平。

思考题: a.结合标题,谈谈本文的体裁特点。

b.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文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显著特点?说说我们还学过哪些类似的文章?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在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师应切实地做好点拨)

2.教师提示:

a.本文是一篇议**。标题是《马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爱莲说》。

b.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c.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这种写法我们还在《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课文中学过。

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达中心,能激发读者的想像。

三、重点研读

1.**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师导学:

本文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实写照。请同学们阅读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a.千里马的处境是怎样的?

b.千里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c.食马者的愚蠢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首先独立阅读,自主**;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讨)

教师提示:

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b.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e.其真不知马也。

将上述句子读一读,读出相应的语气来,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方法

教师导学:

本文是一篇议**,当然要有观点,请大家从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结构上很有特点,也请大家说一说。

小组讨论)

学生可能围绕“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其真不知马也”哪个是中心句的问题展开讨论甚至争论。不妨让大家争论一下,进行思维和口语训练。

教师提示: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本文的着眼点却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经过层层论述,最后得出“其真不知马也”的结论,中心句当是“其真不知马也”。

在结构方面,本文脉络清晰,丝丝入扣,全文围绕“其真不知马也”这一中心层层推论。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视为总纲,旨在强调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性作用,恳切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然后宕开一笔,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既从反面说明了基本观点,又深刻地揭露了现实问题,这是本文的中心议题。继而水到渠成地叙写千里马被屈辱、埋没的不幸遭遇,作者怀才不遇的苦衷隐含其中。

第二段写千里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华,揭露问题的实质──“伯乐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诘,吐尽心中的愤懑与不平。

第三段尽数统治者的种种愚妄浅薄,令人切齿;进而引发感慨,揭示中心。“其真无马邪”一问,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其真不知马也”一答,如泰山压顶,直捣黄龙。全文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

韩愈虽因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但他并不心灰意冷。虽然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行径进行了揭露和控诉,但仍对他们寄以希望。请同学思考一下,在封建社会里,韩愈的愿望是否能实现?

再联系当今社会,谈一谈我们应树立怎样的人才观?怎样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尽其才?

小组讨论,找出中心发言人课堂交流,不必统一结论,只要能谈出想法,提高认识能力就可以了)

教师提示:

在封建社会里,人才被埋没的现象如同痼疾,是很难避免的,因而韩愈的希望更是难以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当今社会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主要是有了宽松的育人环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宏图。

五、教师小结

韩愈的《马说》因其笔势犀利,表意恳切,文辞练达而传诵于世。其思想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即使是在当今社会,也有其意义。更可赞叹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谏,自强不息。

我们不仅要从他的文章学到知识,更应从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业 1.默写课文。

2.完成练习。

一、三。 3.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某一问题的认识。

七年级《马》教学设计

马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2 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3 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 由徐悲鸿的 骏马图 导入新课,一起欣赏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 马 去了解 ...

八年级语文教案 马说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短文 马说 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教学重点 难点。1.理解短文 马说 所阐明的深刻道理。2.了解托物寓...

七年级语文《马》教案

第29课 马 备课助教资料。课文研讨。一 整体把握。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 在无垠的草原上 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 的由衷赞美,对 被人养育 经过训练 供人驱使 的马的深刻同情。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