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
课标要求。1、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疏通文言语句,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的结合。
3、了解本文对比烘托的写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学法点悟。莲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篇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整体感知。说”,古代文体之一,既可以说明、记叙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它与“论”无大异,它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周敦颐的《爱莲说》正是这种托物言志的文体中一篇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作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疑难解析。质疑: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解惑: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质疑: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解惑: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
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质疑:“我”爱莲花什么呢?
第1页共6页。
解惑: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质疑: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解惑: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质疑:怎样理解本文借物喻人的写法?
解惑: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语言揣摩。1.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提示: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
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提示: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中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3.“陶后鲜有闻”一句中,“鲜”应该读xiǎn,还是xiān?
提示:“鲜”在这里应读“xiǎn”意思是“少”的意思。)
第2页共6页。
4.“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请你找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提示:“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
5.你怎样理解“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
提示: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
6.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文章又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
提示: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
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研究课题。1、相关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字茂叔,湖南道县人。有《周元公集》。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在南康郡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2、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试着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散文。题目自拟。
自主**。**前期导引。
学习本文,要着重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的词、语、句,注意疏通文意,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特点,背默文中的名句。
基础巩固集练。
一、文学常识填空。
爱莲说》选自,作者,代家。“说”是古代的一种,用以陈述作者对的观点。
二、字音字义。
1.给下列生字注音。
第3页共6页。
颐()蕃()淤()濯()
蔓()亵()鲜()予()
2.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3分)
蕃⑵妖⑶濯。
亭亭⑸亵(6)香远益清。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蕃()亵()
番()蛰()
藩()衷()
幡()裹()
三、语言积累。
翻译文言语句。
1.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四、朗读背诵。
1.注意骈句的特点,划分句子的节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根据提示填空。
1)本文的中心句是。
第4页共6页。
2)描写莲的高洁、质朴的句子是,;描写莲的姿态的句子是,。
3)洛阳牡丹盛会,观赏牡丹花的人很多,可用《爱莲说》中的句子来形容,应该是。
五、问题**。
1.下列句式各有什么特点?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提示:这是判断句。这三个分句分别用“者也”表示判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提示:这是一个被动句,染,被污染。)
2.请说出本文的句式语言特点。
提示:句式语言特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
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
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错分布,错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
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六、欣赏评价。
1.本文既是写莲花的为何又写菊花、牡丹,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课文中写菊花、牡丹的句子用意是: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
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
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这是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2.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
文中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文中用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借反问语气感慨君子太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七、拓展阅读。
第5页共6页。
北人①生不识菱②者,仕于南方。席上啖②菱,并壳入口。或曰:
“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①北人:北方人。②菱: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有硬壳,有角,叫菱或菱角,可吃。③啖(dàn):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仕于南方( )2)席上啖菱( )
3)或曰:“啖菱须去壳。”(4)欲以清热(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3分)
译:。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3分)答:
第6页共6页。
七年级下册《爱莲说》导学案语文版
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 导学案语文版。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解释和的翻译。重点 2 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全文。3 理解语句的比喻意义,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重难点 4 感受莲花的高洁之美和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学习过程 一 导入新课。二 自主学习,归纳预习笔记。作家作品简介,例如 周敦颐,朝著名...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爱莲说教案语文版
23.爱莲说。周敦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 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爱莲说教案语文版
23.爱莲说。周敦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 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