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沟县初中语文导学案(yk七下)
课题:《诗词五首课型:讲读课备写人:谷振华。
审核:七年级语文组时间:2023年1月18日。
1、教学设想:
通过诵读、讨论、对比联想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理解诗词大意,把握意境,体会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感情。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并背诵五首古诗词。
2、理解诗词大意,把握意境,体会感情。
教学重点:背诵诗词,理解大意,把我诗词描绘的形象、意境,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描绘意境。
2)学法指导:
在基本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诵读、多感悟,通过十次描写的形象、意境,来达到体会作者感情的目的。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二、课前预习:
1、生字注音。
迢迢皎皎( )纤纤( )擢( )札札( )盈盈 (
间脉脉荆门( )搔( )簪( )
2、《迢迢牵牛星》选自大致是东汉时期的作品,作者无从查考。
渡荆门送别》作者字 ,号 ,有之称,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有。
春望》选自作者 ,字 ,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之称;他的作品被后世称为。
3、词语解释。
迢迢皎皎纤纤擢:
盈盈几许脉脉从:
平野仍怜感时烽火:
不胜浑:4、知识链接。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
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穿过荆门一带,事业顿然开阔,别有一番景色。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漉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官职卑微,为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3、走进课堂。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4、走进文本。
1)、创设情境,情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全诗。
2、学生朗读,了解诗歌感情。
3、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通读全诗,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表初步理解的词句。
4、学生就词句理解质疑。
5、教师点拨。
3)合作**,交流展示。
《迢迢牵牛星》:
1、诗人借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 为什么用“河汉女”而不用“织女星”?
3、“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这句诗怎样理解?“擢”和“弄”的作用?
4、织女是天上最能织布的人,而且那么忙碌,为什么却织不成一匹布?这句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5、银河很清很浅,应该能自由往来,那为什么两人却不能见面呢?这句朗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这句不是与“迢迢”相矛盾吗?
渡荆门送别》: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3、颔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好,找出来谈谈好在何处?
4、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5、诗人以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6、赏析“往里送行舟”的妙处。
7、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春望》:1、首联写了什么景象?包含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颔联中的“花”“鸟”怎么会使作者“溅泪”和“惊心”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家书抵万金"是否太夸张了?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描述了世人什么样的形象?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前三首诗,都是古代诗歌中的精品。请同学们反复吟咏体会作者的感情。
5)反馈检测。
1、 给加点字注音。
迢迢( )皎皎搔簪( )
2、用原文填空。
(1)《迢迢牵牛星》一诗中写情的诗句是。
(2)《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描写作者出蜀时所见景色的句子是。
充满丰富想象的诗句是。
(3)《春望》一诗的颈联是。
3、“迢迢”的意思是皎皎”的意思是实际上牛郎星也同样“皎皎”,织女星也同样“迢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两次的位置可以调换。这种方法在修辞上被称为。
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在两句诗中前一句提到“牵牛星”后一句为什么不直接说“织女星”?除了音节和谐外,说一说称“织女星”为“河汉女”在表达上的优点。
5、《渡荆门送别》的体裁是题中“送别”其实是之意,这在诗句中表现的极为明显。
6、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
6)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古人咏牛郎织女,或是借以诉说离别相思之苦,或是庆幸两星的相会。这首词却翻出新意,一洗嗟叹悲泣之态,而着力歌颂这对情侣之间纯洁而高贵的爱情,读来使人颇有耳目一新之感。是概括出词的上下片内容。
上片: 下片:
2、品味“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说说这两句诗何以能成为名句。
3、说说下面加点词语为什么用得好。
1)飞星传恨。
2)忍顾鹊桥归路。
6、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1、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狐裘( )瀚海( )阑干( )锦衾( )风掣( )
羌笛岑参( )辕门罗幕( )见 (
2、解释下列词语。
锦衾薄瀚海:
阑干愁云:凝饮归客:
风掣红旗冻不翻去时:
听取现: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代诗人。
4、知识链接。
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七年级导学案
1 解读目标 学习目标 1 掌握生词与新句子。2 初识现在进行时。学习重点 难点。现在进行时的用法。中考考点。进行时态。二 夯实基础。1 请大声朗读1a中的短语。2 模仿下面句子结构,运用1a中的短语写英语句子。然后大声读给同学听。what are you doing?i m watching tv...
七年级导学案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学习目标。1 明确学习地理的意义。2 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 如衣食住行等方面 与生产建设 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3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一 解开地理之 谜 我国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 地理 一词的是公元前5世纪成文的里面有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
七年级导学案
课题 2.2 同类项。班级 七年级学科 数学教师 齐应山。学习目标 1 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在具体情景中,认识同类项。2 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 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学习难点 根据同类项的概念在多项式中找同类项。导学指导 一 知识链接。1 运用有理数的运算律计算 3 100t 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