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风从哪里来 1

发布 2023-02-15 02:32:28 阅读 9106

课题:13、风从**来。

年级单元课第。

六学科。科学。

教师。周燃。总序号。

第三单元第二课第几课时一课时。

1.科学**: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自然界中的风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能对提出的有关风的问题进行比较和评价;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风的成因做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活动的大致思路,教学目标。

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风成因模拟实验。

2.科学知识: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难点教学重点。

学生小组合作尝试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教学过程。第1页共5页。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同学们一起来**科学。这节课我们来**什么呢?

答案就在这首诗里(课件展示)——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首诗描绘的就是——风。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都非常熟悉,那你能说说在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不同类型的风?(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在前面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风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它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比如——(学生交流)可是它若发起怒来,又会给我们带来灾难(课件展示)——看:狂风怒吼,波浪滔天,房屋倒塌,大树连根拔起。

看完这些**,你想了解有关风的哪些知识?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13课《风从**来》。(板书课题)

二)大胆猜测和实验,自主合作发现风形成的原因自己制造风,并研究人造风形成的原因。

1.在我们教室里有风吗?那你能制造出点风来凉快凉快吗?有的同学马上想到用手扇、用书扇,为什么一扇就有风了呢?用手扇动的风大,还是用书扇产生的风大?为什么?

2.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样制造风?(课件展示)3.在炎热的夏天,人们用电风扇、空调来取凉,洗完头发后用电吹风来吹干……联系自己刚才的实验,你想一想:电风扇、电吹风是怎样来制造风的?

4.小结:由此可见,风就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第2页共5页。

5.这些都是借助于人的力量、电的力量推动空气流动而形成的风。猜测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大自然中的风千变万化。那自然界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呢?与哪些条件有关系呢?根据你的经验和掌握的风的知识,小组同学讨论一下,把你们的猜想记录下来。

学生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三)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1.指导设计实验方案。

以上是我们对风的成因进行的猜想与假设。怎样才能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做实验)对,可以做实验验证。在实验前先来看这几张**。(出示有关火炉、锅炉等的**)

看了这几张**,请同学们联想一下锅炉烟囱冒烟时的情境,烟囱里的烟直往上冲,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简单汇报:说明烟囱理有“风”吹出。)

我们能不能设计模拟烟囱里风的实验?(能)观察桌子上的实验材料,小组讨论怎样设计实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思路时,教师示范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师小结后,课件展示。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3.学生汇报与交流。

学生上台展示记录表并介绍实验发现,教师及时提醒学生记录汇报中的要点。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第3页共5页。

小结:风的形成与气温有关。热的地方空气轻,压力小;冷的地方空气重,压力大。当两地冷热温度不同时,空气压力大小也就不同,压力大的空气会向压力小的空气方向流动,从而形成了风。

5.绘制风的成因图学生自由绘制风的成因图。(三)拓展活动。

地球上风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彩旗飘扬,帆船疾驰,林涛怒吼,波涛汹涌……这些都是风的作用,它高兴时,悠闲漫步,轻摇柳枝;发怒时,则狂奔乱舞,拔树倒屋。那在月球上又没有风呢?

课下查阅有关资料,进一步**风的奥秘。

四)课堂总结谈收获自我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你有何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或想**的问题吗?觉得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怎样?

板书设计13、风从**来风的形成:教学心得。

1.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是**活动的起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科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开课伊始,学生**典型**,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风的奥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2.

科学回归生活。

第4页共5页。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观察身边**有风,什么地方可以产生风,并做好记录,使学生对风有初步的了解。课上通过自己制造风,发现了风的形成与空气流通有关,从而知道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着的。3.

猜想贯穿课堂。

猜测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他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中抓住有关内容和有利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学生进行猜测后,学生说出自己怎样想的和猜测的理由,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又使学生交流了提出假设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学生明白了提出的假设不是凭空乱猜的。4.**是科学学习的核心。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活动,并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对一些学生很难独立完成的环节,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启发。

5.做中学。

这节课,学生运用各种方法来研究风的形成,亲自动手制造风,做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习了科学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第5页共5页。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风从哪里来》

14.降落伞。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4课。教学目标 1 能够设计实验 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2 了解影响降落伞下降速度的因素。3 知道是空气阻力和重力的大小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4 具有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主动交流与分享的品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猜想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并能设...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风从哪里来》教案

风从 来。练塘中心小学朱艳215551 适用于小学三年级 一 活动目标。1 实践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自己去寻找各种答案。2 动手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从事实验的动手能力,以及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相信真理来自实践和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二 活动方式与方法。1...

六年级科学下册风从哪里来1教案青岛版

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13.风从 来。教学目的 1.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2.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操作能力。3.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教学重点 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教学难点 理解自然界中风的成因。教学准备 1.准备有关自然界中风的成因实验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