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课后反思。
太阳系》一课教学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认识太阳系;第二环节:建一个太阳系模型。而建太阳系模型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重难点,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方案一:降低难度,画图。
课前,我准备太阳系各星球的轨道图,希望在课堂上学生在轨道图中画出八大行星,在绘画的同时发现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但本方式第一没有注重大小、距离之间的比列关系,第二也没有学生思考的环节,因此在教学开始之前就被否定。
方案二:逐步建模。
教材中提到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其它星球的直径是多大?与太阳的距离是多少?两组数据如果同时计算,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而且在教室中无法完成建模,因此,我在教学时,不要求学生一次性得出建模数据,而是分步完成。
第一步,把水星到太阳的距离缩短为5.8毫米,其他星球距离太阳有多远?得出结论后,在不考虑星球大小的情况下第一次制作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太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五颗星球无法按照数据摆放,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考虑星球的大小,为完善模型,又让学生按照已有的比例尺进行第二次计算,计算各星球大小,可是这次计算后发现最大的木星直径也只有0.
001毫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制作模型。
在这一情况下,我询问学生,既然我们无法按照已有的数据无法制作,有没有办法在已有的基础上完善模型?在学生讨论后,学生决定放弃大小比例,转而制作九个大小不一的圆球,以此代替太阳和八大行星。
本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模型制作的难题,但问题也很多。最主要问题是,建模过程中的环节过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但是过多的环节让学生逐步丧失了积极性和**热情,到最后,大多数学生已不再参与到教学中。
方案三:注重分析,鼓励学生独立提出建模方案。
当教学进入第二环节后,首先进行的是课本中数据**的各项分析,解答,远近、大小、一日长短、一年长短等问题,然后转入到建模过程中,提问:"我们能否利用课本中的数据直接制作模型?不行,该如何做?
缩小到多少是合适的?"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当学生得出他们的数据后,各小组开始建模活动。
本方案注重了学生的独立**能力培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但问题在于学生无法在第一时间内找到适合建模的所需数据,反复商讨过程中浪费了太多时间。
三个方案,逐步改进,改进的不仅仅是教学设计,更多的是我对教学工作的认识与思考,在以往教学工作中。对于《太阳系》这类有操作难度的课程,往往采取的是回避态度,回避了教材,回避了教学难点,同时也回避了对自身的锻炼与提高。虽然最终方案还不是足够完美,但对于自身而言,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太阳系》教学设计
5.太阳系。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由九大行星 小行星 卫星 流星 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九大行星从近到远排列的顺序依次是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2.过程与方法。知道组成太阳系的天体以及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会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来认识和了...
六年级科学下册 太阳系 教学反思 教科版
五 创业机会和对策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标题 手工制作坊 2004年3月18日第三单元宇宙。二 上海的人口环境对饰品消费的影响。此次调查以女生为主,男生只占很少比例,调查发现58 的学生月生活费基本在400元左右,其具体分布如 图1 1 合计 50 100 第五课太阳系。碧芝 最吸引人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太阳系 教案
2 请大家完成实验表一,算出缩小后八大行星与太阳的距离。3 在桌面上安放好太阳,以太阳为中心,按缩小后的距离摆放好八大行星。4 与书55页太阳系示意图对照,有什么不同?行星间距离差异大,并非基本相等 板书 分布不均匀。二 只考虑行星直径建模 1 谈话 刚才我们观察到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之间的距离关系,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