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两课时苏教版

发布 2023-01-31 13:17:28 阅读 9276

课题。3、古诗两首。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多音字“磨”。

课型阅读。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抓住诗歌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诗歌的感情,积累古诗词。ppt。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课时目标课时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环节。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望洞庭》所描绘的月下洞庭的景色。难点:用自己的话描述景色。多**课件。

环节内容。1、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我们从课文中感受到了布达拉宫的雄伟壮丽,杭州西湖的湖光山色,庐山云雾的变幻莫测。今天,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2、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3、多**出示洞庭湖的画面。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

二备修改。一、揭示课题景物吗?(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

空……)4、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二、教师导学。

从“了解字义”“懂得诗意”“朗读诗句”等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并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课前预习任务:

三、学生试学(看看、做做)

1、朗读课文,查找有关资料理解诗句。2、找一找有关洞庭湖、峨眉山的资料。3、自学生字词,描红。二、朗读并和同桌交流预习情况。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正音:

洞dònɡ、潭tán、螺luó、磨mó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交流。(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相:

相互。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朗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盘里一青螺”。(出示:

**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朗读。

四、课堂同学(反馈、讨论)

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

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想象景色,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

五、课堂小结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

玩君山,登上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六、当堂训练。

七、作业布置。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背诵《望洞庭》说一说洞庭月下美景。古诗两首望洞庭唐刘禹锡。

板书设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

教后反思。课题3、古诗两首课型阅读。

教学过程(第2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课时目标。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环节。

重点:理解诗句,背诵古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从诗句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多**课件。

环节内容引入谈话。

一、揭示课题。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1、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

(指名介绍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

二、教师导学。

称为“小李杜”。2、简介“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有“秀甲天下”之美誉。气候多样,植被丰富,共有3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世界上稀有的树种。

山路沿途有较多猴群,常结队向游人讨食,为峨眉一大特色。它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3、理解诗句。

根据注释引导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学生试学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看看、做做)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四、课堂同学(反馈、讨论)

一)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二备修改。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2、自学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君”、“羌”。3、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4、简介“峨眉山”。

5、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指导。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6、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7、引导想象诗的意境。(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8、练习背诵,默写诗句。

五、课堂小结。

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带着问题来读书。

1、《望洞庭》和《峨眉山月歌》都是描写a、

六、当堂训练。

夏天的景色的;b、春天景色的;c、秋天景色的)。2、《望洞庭》通过丰富的___和形象的___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峨眉山月歌》描写了作者行船时思念的感情。

七、作业布置朗读我最强,回答问题我最棒。

秋词。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代诗人2、请写出后两句的意思:

3、诗中共提到五处地名,请用“__画出来。知识拓展我能行。

峨眉山在四川省,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2、本课作者刘禹锡的古诗还有秋词、乌衣巷等;本课作3、关于秋天美景的古诗句还有(12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板书设计。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教后反思。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萧送雁群。刘禹锡《秋风引》

1、洞庭湖位于我国的湖南省,是我国的第_二_大淡水湖。空山新雨后,天。

者李白的古诗还有静夜思、赠汪伦和山中与幽人对酌等。何处秋风至?萧。

四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两首》

一 我们就用上一节课的方法来学习第二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游园不值 二 学习 游园不值 1 了解作者。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作为南宋江湖诗派的一员,写下了许多描写田园风光及生活的诗作。2 释诗题。1 齐读诗题。2 从诗题上你知道些什么?读懂了什么?释园 不值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5 《古诗两首》 2 江雪

资源化备课记录。课题。25 古诗两首 其二 江雪 精读 个性化备课记录参考资源。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日期资源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2 学会诗中的生字。3 理解诗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以及诗人顽强的精神和不屈的情怀。1 体会诗的意境,明白诗词的 借景抒...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20 古诗两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认识 鹤 孟 等生字。2 正确 通顺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4 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 想象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 性学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会读中思 读中悟 读中有得。学会在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