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古诗两首苏教版

发布 2020-09-20 12:45:28 阅读 9465

3.古诗两首。

教材分析】这是第七册的第三篇课文,也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本课是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第一首《望洞庭》选择的是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第二首《峨眉山月歌》描写的是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学情分析】

由于四年级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习惯还没有形成,注意力不能稳定持久,具体形象思维为其主要思维特点,学习还以近期娱乐目标为主,缺乏理性思考。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教学中我以合作学习和联系生活教学策略为指导思想,使学生手、脑、口并用,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主动参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为了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积极在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察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定出《望洞庭》一诗中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的情思,达到熟读成诵。【教学难点】

第1页。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的情思。【教学准备】

老师:多**课件、准备课文录音。学生:课前预习。【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整体感知,讨论**,角色表演,小节质疑,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复习《望洞庭》,学习《峨眉山月歌》,精读诗句,想象画面,总结课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导案(教师活动)学案(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微课设。

计指导。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

一、激趣导入。

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有关知识?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2.简介刘禹锡。

二、整体感知。

赏读第一句:

1.小组讨论。

1.举手作答老师的问题。

如何导入把握好开头、激发学。

2.指名作答。生的兴趣,是上好。

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在这里,先从自然景色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来学习课文。

第2页。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你读懂了哪些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问题,回答问题。

2.通过课件学习词语的意思。

3.结合刚才小组讨论及自己的想法回答问题。

第3页。3.**课件,体会词语的意境。

4.指导说第一句的诗意,(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读好本句。

5.谁能试着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

用同样的办法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

1.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

第4页。庭湖比作**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2.指导说后两句诗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盘里一青螺”。)

闭上眼睛,听。

听配乐朗诵,配乐朗诵,你能想回答问题。

三、讨论**。象出这样的景色。

吗?用自己的话说说。

假如你是诗。

四、角色表演。

小组讨论,回。

人,看到这眼前的答问题。美景,你想说什么?

1.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

1.提出疑惑的地方。

2.看课件,感受大自然的美。

五、小结质疑。

哪些不懂的?

2.再**画面,感受洞庭美景。

1.背诵《望洞。

六、布置作业。

庭》,讲述诗的意思,有兴趣的可以画一画;

第5页。2.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诗。

望洞庭两相和。

七、板书设计。

镜未磨遥望。

**盘青螺。

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所以教材才把这两首放在了一起学习。《望洞庭》是刘禹锡在看了洞庭湖的美景有感而发。我通过让学生边读边对照课文插图去理解,然后把不理解的提出来,也可以把理解的说一说。

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厚,只是有一句大部分同学不太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我从古时候的镜子说起,他们明白了铜镜,自然而然联想到湖面和铜镜的共同点。

在体会诗。

八、教学反思。

意上,还不能深入到诗中去。所以在学生基本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进一步理解作者写诗时的思想感情。古诗《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由于第一次带四年级,总是不放心,怕学生不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分析过多。看来,教学古诗应让学生自己在诵读中体会,稍加点拨就可以了,一定要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也许一个问题,一张**,学生就能进入古诗的意境。

教学古诗,要让学生拥有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第6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古诗两首苏教版

3.古诗两首。教材分析 这是第七册的第三篇课文,也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课是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第一首 望洞庭 选择的是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第二首 峨眉山月歌 描写的是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学...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两首》两课时苏教版

课题。3 古诗两首。2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多音字 磨 课型阅读。单元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时间。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理解两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 抓住诗歌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体会诗歌的感情,积累古诗词。ppt。2课时...

四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 3《古诗两首》苏教版

第3课 古诗两首 同步练习。一 读拼音,写汉字。m i m o h i lu x shu j n z 二 辨字组词。螺 峡 君 眉 骡 侠 群 肩 三 选字填空。1.妈妈从青岛海边给我带回来一只大海 螺罗 2.我家门前有一条小 溪洗 3.从小要注意陶冶自己的情操,做一个具有 君军 子风格的人。四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