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1-29 18:08:28 阅读 8026

北京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依据。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感悟数、数量和数量关系,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写出,在第二学段,学生要达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标。本课《相遇问题》正是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在具体情境中的应用,学生需要达成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目标。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数学模型搭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是数学应用的重要形式,表示一类数学问题的解题规律。小学课堂要经历数学模型形成的过程,运用数学模型解决相关实际问题,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验证数学模型是否正确,合理。

本课《相遇问题》正是数学模型“路程和=速度和×时间”的实际应用,学生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发现、建立并验证数学模型,进一步完善、加深对基本数学模型的理解。因此本课应重视学生对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体验: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表述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根据《标准》,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看到”问题解决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因此本课采用“数形结合”的问题分析方式,借助“绘制线段图”“实际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概况相遇问题的解题模型。

一、教学内容分析1.1知识内容分析。

相遇问题是基本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的实际应用,此时,学生需要进一步理解基本数量概念“速度”的内涵和外延。

本课学生第二次接触“速度”概念,其内涵进一步明确:“速度”概念是一个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二维矢量。相遇问题让学生第一次感受到速度的“方向性”,即当两物体相向而行的时候,相对速度为“速度和”。

因此相遇问题的学习应以“速度和”为关键点,帮助学生通过理解速度相加的原因,即“速度和表示的是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和”,感受速度的方向性,加深对速度内涵的认识。数量关系“路程和=速度和×时间”是典型的乘法模型,体现的是每份数分数与总量的关系。当“速度和”概念的外延扩展,此模型有更广泛的应用,如在解决多人合作且“份数”相同的工作问题时,可以将“速度和”的外延扩展到“单位时间内的完成量的和”,则可应用此模型解决问题。

1.2知识结构分析。

相遇问题是行程问题的基本类型,其核心数量关系为“路程=速度×时间”。因此为解决相遇问题,学生必备知识基础为速度、时间、路程的基本概念及关系,其中速度为核心概念。相遇问题的特殊性在于“速度和”的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学习有帮助学生解释“速度和”,是解决相遇问题的有利条件;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相遇问题的解决,但不是必要条件。

相遇问题后续为追及问题,其特殊性在于相对速度为“路程差”。由此可见,再次说明“速度”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核心。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基本乘法模型在实际情境中的体现,其特殊性体现在“每份数”为两个物体单位时间的路程和,这是对乘法中“每份数”含义的扩展,是后续“工程问题”的基础。

1.3教材横向分析。

相对比人教版、京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等7本现行教材,发现各版本教材对相遇问题的定位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作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如人教版、北师大版;作为运算定律的实际应用,如西南师大版、冀教版;作为独立的解决问题的专题出现,如京教版。虽定位不同,各版本教材仍存在以下相同点:

均以“速度和”为关键概念,且设计学生讨论、数形结合、自主**等活动突破,体现“速度和”内涵;涉及简单的合作工作问题,体现了对“速度和”概念的延伸和拓展。

分析京版教材发现,作为“解决问题”独立单元的《相遇问题》,其定位体现为“模型的建立应用”。教材提供“相遇问题”的经典情境,采用“线段图”

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速度和,提炼模型。在“试一试”中提出了简单的“铺路”问题,是对“速度和”模型的扩展应用。从教学内容设计来看,本课内容也承载了“问题解决”领域目标的培养。

学生初步形成以数学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同时体验、并获得解决问的基本方法,如绘制简单线段图等。

综合以上分析,相遇问题应以“速度和”“相同时间”为关键概念,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依循“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数量关系模型“路程和=速度和×时间”,并应用模型解决问题。二、学情分析2.1前测设计。

第一部分:问卷。

对已有知识基础的考查)

1)小峰每分钟可以骑行250米,他骑行了4分钟,一共骑行了多少米?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考察对基本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掌握程度。(2)用你喜欢的方式,说明什么是速度,什么是路程?(温馨提示:可以举例,可以画图,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设计意图】考察对核心概念“速度”和“路程”的理解,学生应可以描述速度和路程的区别,能够说明“速度是单位时间内走的路程。”挑选表达不清或不会描述的学生进行访谈,进一步挖掘他们对“速度”和“路程”的认识水平。

对目标知识内容的学习起点考查)

3)佳佳和明明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向而行,佳佳每分钟走45米,明明每分钟走55米,4分钟相遇。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米?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相遇问题的关键词“同时”“相向而行”的理解。了解学生对相遇问题可能产生的解决策略。2.2前测分析。

选取56名四年级学生完成前测,发现100%的学生可以正确解决问卷问题(1),可以利用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准确的解决实际问题。但有2名学生表示“不知道该怎么说什么是速度”,7名学生表示“速度可以描述事物。

运动的快慢”。对这9名学生进行访谈,其中5名能够说明“速度就是一秒或者一分钟走的路程”,4名无法准确说明速度和路程的区别。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速度概念,且能够应用基本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但仍存在“套公式”解决问题的现象,需要加强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问题(3)中的相遇问题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解答,且采用“速度和”的方式完成。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同时”“相向而行”等概念,访谈35名采用“速度和”的方式解决两类问题的学生,发现仅8名学生能够说明“他们都可以先求单位时间内完成了多少,而且有相同的份数,是一类问题。”且能够正确的提出用此类方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其他学生仅关注到“都是知道每份数求总量”“他们这样算都更好算”“他们都是4次”等。这说明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类问题存在关联,但尚未建立数量关系模型,且选择计算方式的时候易受到“数字关系”的影响。2.

3结论与启示。

1)学生已掌握基本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可以以此为学习起点,支持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

2)对“速度和”概念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需要在理解“速度”概念的基础上,通过**活动、采用以形助数的方式理解速度和的内涵。

3)在提供足够情境支持的情况下,学生可以通过小组**的方式提炼“路程和=速度和×时间”模型。学科。

数学。领域与课题相遇问题。

课型。新授。

1、从生活问题出发,通过标一标、演一演、画一画理解“同时”“相向”“相遇”

速度和”“相同时间”,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相遇问题。

2、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反思等活动中,体验数学建模的过。

学习目标。程,积累活动经验。

3、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提高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总结“速度和×相同时间=总路程”模型,并应用模型解决相遇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同时”、“相同时间”和“速度和”

学习过程。环节及时间分配复习旧知,发现生活现象(5分钟)

活动内容。活动规则。

活动依据及设计意图。

复习:从丰台到延庆用时2小时,平均时速60千米,两地距离多少千米?引入需求:到家后,发现错拿了对方的行李。怎么才能最快的拿回自己的行。

李?出示问题:吴老师和程老师分别从家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分钟后相遇,程老师每分钟。

标画表演,走40米,吴理解问题老师每分钟(10分钟)走50米,两。

家相距多少米?

学生标出重要信息,通过表演解释信息。

学生列式口答、说明数据的意义。复1、复习“速度×时间=路习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程”学习积极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从生活情境引入,发现。

生活中存在“相向而行”“相遇”的情况。引发本课的学习需求。

3、提现“相遇”的价值,即能够节省时间。

1、通过“标一标”活动,学生找出关键信息,体验从。

活动1:审题,找出题中数学信息和生活问题中,提炼数学信息问题。的基本方法。

学生汇报交流。2、学生通过“表演”理解活动2:演一演关键信息。

在同学的评价和表演题目中的重要的词语(独立或同补充中,完善、加深理解。伴合作完成)3、突破理解难点“同时”。如学生利用动作,明确“同。

时出发”“同时结束”等。

学生画图描。

数形结合,述题意,讨分析问题论、展示完善(8分钟)图中信息,分。

析数量关系。

1、小组合作交流,相互启。

发,体现团队作用。

任务要求:2、体验用图分析数量关。

1、用图清楚地表示题意(用铅笔独立。

系的过程,获得解决问。

完成)题的策略,积累基本活。

2、和小组成员说一说图的意思。

动经验。3、用红笔补充完善你的图。

3、记录思考过程:独立绘。

汇报规则:图与小组讨论采用不同。

1、组内推荐一份汇报,说明图意。

颜色笔记录,体现了图。

2、其他小组评价或补充信息。

不断完善的过程,体现了思维过程。

学生列式解。

解决问题,决问题。结合总结模型学具,说明方(10分钟)法,总结模。

型。活动1:

列综合算式、口答、说明算式含义活动2:**“40+50的和”的含义活动要求:

1、先独立思考,可以借助线段图或者摆小棒说明。

2、小组讨论,交流完善。

学生举例,应用模型解决。

回忆反思,问题。

灵活应用回忆解决问(8分钟)题的过程,利。

用相关策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回。

冥想反思。顾本课学习。

2分钟)内容和过程。

学生结合生活信息,自己举出相遇问题的例子,并解决。

回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尝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冥想、反思。

板书设计相遇问题。

4、结合图,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在描述运动过程中,发现2人的运用时间相同,突破本课难点。

1、突破本课难点:借助直观学具,帮助学生解决“速度和”就是每分钟2人一共走的米数。2、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交流中逐渐提炼解题模型。

1、初步形成反思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生自己观察生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是。初步形成反思意识,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积累活动经验。

审速度× 时间=路程画速度和×相同时间=总路程。列验。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

小明家小芳家。米。列表整理 3.分析解题思路。提问 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思路一 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加,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思路二 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相遇问题

数学四年级下册苏教版 相遇问题 教学设计。来安县第二小学吕政虎。教材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68 69页相遇问题,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 时间和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以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情分析 本节知识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并联系画图和...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相遇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 相遇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新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 相遇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第六单元运算律。课题 相遇问题第5课时总第课时。教学目标 1.理解 相遇问题 的意义,发现 相遇问题 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2.感受 相遇问题 的解题方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