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1-27 00:38:28 阅读 2435

《找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将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如:简单数列中数的排列规律、一种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连线搭配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其中的画图、连线等学习方法,在本节课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更是有所应用。

三)教学环境分析。

本节课利用多**及实物投影等环境教学,直观地呈现了两种事物之间的搭配,并通过小组讨论“怎样选配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三角的个数和梯形的个数,与有多少种选配方法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激发了学生对规律的探索和归纳。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发现的搭配规律。

三)解决问题。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符号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情感与态度。

使学生在小组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不重复不遗漏地搭配使学生发现并概括出两种事物的个数与选配结果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具体实物选配--用符号、图形连线---发现概括规律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

二)教学环节设计。

1.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谈话:天气渐渐暖和起来,春暖花开之时,学校会组织大家春游,这不,这次我们决定去江宁的方山踏青,高兴吗?王老师比你们还兴奋,因为我已经开始做准备了,我特地在**网上搜了这样几件衣服(出示课件),你觉得老师怎么搭配出门会更漂亮一点呢?

设计意图:通过改编例题,重组素材,从“春游” 话题引入,让学生直接为自己的老师设计搭配,立即挑起了学生的兴奋点,同时课件对衣裤实物的展示,色彩鲜明,立体实在,给了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如果这几件衣服我全都买下,一共会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呢?

小组拿出衣服的小样图动手摆一摆,配一配,注意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然后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要让每个学生既感到自己受重视,又感到自己与其他人成功合作的重要性,把合作互动落到实处。此处,在“**搭配的有序性及有多少种搭配方法”这个环节上,让学生先进行猜想,然后动手感悟,并通过小组内的合作操作完善规律。

这里每一个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故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们都能充分展示各自的独特想法与个性魅力,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地挖掘。]

2)如果老师没有给你们印这些**,你能用其他的方式向别人介绍你所有的搭配方法吗?

小组讨论,巡视,注意寻找方法不同的小组:实物、图形、字母、符号……实物投影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自然过渡到抽象化思维、“符号化思维”阶段,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内在需要,激活了课堂气氛,同时采用实物投影及时反馈,既给予了学生展示自己想法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修正的平台,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对于个别学生用三角和梯形的图形连线搭配后列出的算式“2×3=6”,引导分析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那么,三角的个数和梯形的个数,与有多少种搭配结果有什么关系?

板书:三角个数×梯形个数=搭配结果)

4)回到例题中,那衣服和裤子一共有多少种搭配可以怎样表示呢?(板书:衣服件数×裤子条数=搭配结果)

5)如果要搭配三件衣服和三条裤子呢?(自己画一画连一连验证一下)

口答:如果要搭配四件衣服和三条裤子呢?

如果换成另外两种物品,如a物品和b物品呢?(归纳出方法)

设计意图:从图形的归纳回到实物的概括,再到变换物品的搭配,最后抽象到直接用a物品和b物品的搭配,大胆猜想,多方验证,概括归纳出两种物品搭配时,其个数与搭配结果的关系,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使学生清晰地经历了寻找搭配规律的过程,并体验到了其结论的得出。]

3.灵活运用,巩固规律。

1)选择路线。

老师从地图上找到了这样一张地图(课件出示),从我们学校到方。

山必须得经过科学园,先看看从我们学校到科学园一共有几条线路,(学。

生找,课件演示)

2 而从科学园到方山有两条小路可走(课件演示),你能说说从学校经过科学园到方山一共有多少条路可以走吗?

3 如果从科学园到方山再有一条路,那一共会有多少条线路可走呢?

设计意图:此处通过改编练习,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重组,将呆板的教学素材转化为活生生的情境,既使教学贴近了生活,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中浓浓的生活味,更使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剪刀、石头、布游戏。

同学到了山顶,可以远眺江宁主城区,也可欣赏山间风景,玩累了,大家还可以在草地上休息休息,玩玩小游戏。比如……

老师选了一个大家都会玩的小游戏“剪刀、石头、布”。你们会玩吗?(小组间可先玩一玩)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游戏中也有着我们今天研究的搭配规律,你知道这个游戏中,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结果吗?怎样么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结果有序地玩出来呢?

小组商量,试着玩下去,后全班交流)

用学生所找的搭配方法和老师有序地玩一次。

设计意图:游戏教学是我们实际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但游戏要切实为教学服务,并有益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这里所设计的“剪刀、石头、布”游戏正好蕴含着本节课的搭配规律,在让学生找出其规律后,再和老师有序地玩一次,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做到了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小结:原来游戏中也藏着有趣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拓展运用,提升规律。

老师在网络上还找到了一种搭配小游戏叫“熊猫换装”。这也跟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

先介绍游戏规则:可换10种不同的帽子、10种发型、10种毛色、10种上衣、10种裤子、10种袜子、10种手饰、10种背景。

算一算,这只熊猫一共可以换出多少种不同的装扮?

设计意图: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此处引用网络游戏,学生看着有声有色、变化万千的游戏画面,不仅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巩固了本节课的所学,更让学生学以致用,拓展到多种物体间的搭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学数学的用处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整合点的诊断与分析。

一)整合重组,激发兴趣,调动热情。

本节课从例题开始,到随后的线路图的设计、游戏等问题,无一不是围绕着“春游”这个主题展开,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进行了整合重组,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二)**演示,数形结合,巩固规律。

在研究出游线路的练习中,通过对练习的改编,以地图显示,根据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及对实际生活的了解,电脑适时演示线路,引发学生思考从学校经过科学园再到方山有2×4=8条线路,而从科学园到方山再增加一条线路,即有3×4=12条线路,数形结合,电脑演示真实而形象,使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而在剪刀、石头、布游戏中,让学生先**动画,再小组商量怎样才能把各种不同的搭配结果有序地玩出来,让学生找出其规律后,再和老师有序地玩一次,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有序地进行搭配,又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做到了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三)网络链接,学以致用,拓展思维。

老师利用网络上“熊猫换装”的搭配小游戏,拓展运用并提升规律。先介绍游戏规则:可换10种不同的帽子、10种发型、10种毛色、10种上衣、10种裤子、10种袜子、10种手饰、10种背景。

算一算,熊猫一共可以换出多少种不同的装扮?

网络游戏的有效链接,与时俱进,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以致用,拓展到多种事物之间的搭配,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学数学的用处以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课题 找规律。黔西县第五小学 吴群。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中的 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主要内容是教科书第48页例题,试一试 想一想 和第49页 想想做做 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有...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课题 找规律。黔西县第五小学 吴群。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找规律中的 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 主要内容是教科书第48页例题,试一试 想一想 和第49页 想想做做 让学生探索两种物体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进行简单应用。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已探索过一些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有...

优秀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找规律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找规律。荣彦 山西小数11班d组 阳曲县大盂联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亲自经历搭配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探索可搭配的不同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搭配活动,训练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自我创造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 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