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发布 2023-01-25 17:42:28 阅读 7087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学情分析: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目标。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先和后分的数学思想。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8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指名说方法。

引导思考:现在每层都有10本书了,这个10是12和8的什么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

板书:平均数)

二、**新知。

1.了解学习目标。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统计图。

引导观察统计图,思考从图中你得到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

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平均数13和他们收集矿泉水瓶的数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总体情况。

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4、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课件91页例2情景图---踢毽比赛)对于比赛,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哪个队赢)那就是想知道哪个队的成绩好?现在老师让你们当裁判,一定要公平公正地裁决。

引导思考:比较两队的踢毽子总数行不行?为什么?

如何判断哪个队的成绩好?怎么计算?

指名板演。5、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

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

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三、 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四、 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2)怎样计算平均数?

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设计。涞源一小城关校区杨海燕。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0 94页内容。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 观察 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 平均数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 51页。教学过程 一 设疑引欲,提出问题。师 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师 出示第一轮比赛成绩 这是第一轮比赛的结果,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为什么?学生讨论 交流 师 比赛继续进行。课件...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石各庄联小教案用纸。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第1节平均数 一 课5时第1课时。1.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 平均数 做出解释。2.通过学生的观察 比较 分析 归纳,最后到应用,完成对 平均数 意义以及算法的 学习,初步渗透统计思想。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小组中团结协作,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