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

发布 2023-01-25 17:23:28 阅读 6942

求平均数。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向学生渗透事物间联系的思想和统计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二、学法引导。

1.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知“平均分”。

2.指导学生试算,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区分“平均分”与“求平均数”这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例2水杯挂图、小黑板、卡片若干、长方体积木16块。

五、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用卡片出示)

说出20÷5表示的意义。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通过此题,使学生复习“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结果是每杯水的实际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二)**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上题这样的“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常听说这样的说法,例如:“火车提速后,平均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千米”,“我们班的语文平均成绩是91分”,“某足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是26岁,平均身高是182厘米”等等,像这些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都是“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平均数怎样求呢?它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请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仔细体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2)学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假设水面高度同样高时水面的高度值。

(4)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图的上半部,问:怎样做才能使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同样高,而得到这4杯水的水面平均高度值呢?

(5)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6)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人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人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

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教师出示第27页水杯挂图下部分(标有平均高度虚线)。

教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刚才通过操作,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这4杯水的水面高度才相等了。

也就是说,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原值的。例如:

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160厘米。这个160厘米代表的是两个身高的平均水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一部分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说,求平均数并不要;变原来的实际值。

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怎样计算方便呢?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

(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感知平均数。从直观到抽象,帮助建立平均数概念。)

8)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9)区分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结果每个杯子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不要求发生变化。

(10)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第题。

先读题,口述解题思路,再独立试做,集体订正。

通过订正进一步明确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教学例3:

(1)出示例3:

(2)读题,分析题意,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教材第29页“做一做”第2题。(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在书上直接填空即可。)

(计算不是难点,引导学生试算,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七第1题。

2.小明上学期学习进步很快,数学第一单元检测成绩是75分,以后每单元都比上一单元提高4分,求他上学期数学五个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此题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提示试用其他方法解答,主要解法有:

①基本方法,先分别求出各次成绩,再求平均数。

②75+(4+4×2+4×3十4×4)÷5。

(四)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六、布置作业

1.练习七第2题。

2.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单位:厘米)

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

这时就在孩子的脑海中形成总数的概念。师 除以4表示什么?生 因为有4架飞机。生 表示平均分成了4份。在4下板书总份数 这时在孩子的的脑海中形成总份数的概念。师 也就是平均求一份是多少,哪两个字很重要?生 平均。这个环节是让孩子们对 求平均数 的一个认知过程,就比较容易的把求平均数这个概念归纳成一个公...

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 平均数 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 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 培养学生分析 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明确 求平均数 与 平均分 的区别,掌握求 平均数 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四年级数学四年级数学求平均数教案

求平均数。教学内容 课本第27 29页例2 例3,第29页的 做一做 的第1 3题,练习七的第1 2题。教学目标 一 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 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 培养学生分析 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 难点 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