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声音的产生

发布 2023-01-25 06:15:28 阅读 6303

声音的产生。

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能够用间接观察法观察物体在发声时的变化和停止发声时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三、教学准备。

鼓,鼓槌,米粒;空瓶子,纸屑;麦克风,蜡烛;音叉,一杯水。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 导入新课。

放录音猜声音。

师:孩子们,上课前我们先一起来放松一下吧,please close your eyes。请小朋友们闭上双眼,静静地听一听,然后闭着眼睛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谈话:这是什么声音?

1、 多名学生回答。

2、 教师小结:在我们周围,声音无处不在。在这些声音中,有自然的,有人为的。

蝉鸣鸟叫声提示我们正值盛夏,狗吠声告诉我们也许陌生人就在门外,汽车鸣笛声提醒我们要注意避让,掌声代表一种鼓励,而我们人的说话声表示的意义就更加丰富了,这些声音都向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各种各样的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声音世界。

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板书1: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2课题)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二、研究声音的产生。

一)制造声音。

师:在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之前,我们先一起去制造声音吧!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做,用手摸着喉咙,然后一起发出啊的声音。ok,开始。

师:孩子们,你们感觉到了什么吗?(生:喉咙在动。)

师:是的,当我们发出声音时,喉咙也跟着在动,科学里我们用专业语言描述它,叫做“振动”。

现在我们再一起去制造一些其他更丰富的声音。请看。

师:老师给每个小队都准备了一样物品,(1)鼓,鼓槌;(2)水缸。(3)另外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的名字叫音叉。

(老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新朋友,它由两部分构成,u字形的部分是叉头,下面连接叉头的是手柄,我们拿的时候手就握在手柄的部位。)

师:你们现在不动它们,它们能发出声音吗?

那怎样才能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在动手操作前,老师有几条温馨小提示跟大家说明一下。

师:好,现在同学们可以动手体验一下,利用桌上的仪器制造声音,开始吧!

请生上台演示,分别制造出声音。

汇报:师:好的,刚才我们用了什么方法使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呢?

生:(1)用鼓槌敲打鼓面。(2)双手拍击水缸外壁。

3)用锤子敲击音叉的叉头部位。

板书填**:

二)做出假设。

1.小组猜测:为什么这些物体都能发出声音呢?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谁来大胆的猜一猜。

2.学生作出自己的假设。(摩擦,撞击,敲打,说话)

师:无论是摩擦,撞击,敲打,说话,物体发声时,它们的运动状态都发声了改变,这种运动状态的改变都叫振动,也就是说大家的猜测是: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板书:猜想: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

三)实验验证。

1.师: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源于猜测。

提问:那么该如何证明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呢?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小组内互相讨论,设计一个可行的方案,如果你们需要一下其他的辅助器材,一会儿请各小队一一汇报你们还需要借助什么物品。老师今天带了一个百宝箱来,如果里面恰好有你们需要的,放心老师一定免费给你们提供,如果没有,我只能给你们提供其他的器材代替。

2.各组汇报辅助器材。

我要赠给第组一些米粒,第组一些泡沫小船,第组一杯水。

2.请同学们实验时仔细观察,注意观察物体在发声前和发声时的变化。一会儿我们一起把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好的,开始。

3.动手实践,填写记录。

声音的产生。

4.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个**,对比未发声时和发声时现象的不同,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5.学生汇报各自的发现。

四)得出结论。

1.师生小结:是的,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振动”。

2.研究怎样让物体停止发声。

1)这样我们就初步验证了,物体由于振动能够发出声音。现在老师要考一考大家,问:那么我们怎样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教师敲一下音叉,谈话:现在音叉发出了声音,怎样使它停止发出声音?

4)请学生上台表演。分别演示音叉和鼓停止发声。

5)提问:同学们的演示说明了什么?

6)小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

师:在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证明了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实验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板书)

而我们把这种能发声的物体称为声源。比如:敲击鼓面发出声音,鼓是声源;敲击音叉发出声音,声源是音叉;

3.研究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强弱的关系。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那么声音的大小与振动的强弱又有什么关系呢?

师:你们先猜猜看,振动越强越激烈声音越…大;振动越弱越轻微,声音越。小。真是这样吗?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证明吧?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米粒跳的越猛烈,声音越大;米粒跳的越平缓,声音越小。

师:米粒跳的越猛烈,说明振动越强烈,声音也就越大。米粒跳的越平缓,说明振动越弱,声音也就越小。

师:小结:所以说声音的大小取决于振动的强弱。

振动大,声音就强;

振动小,声音就弱。

我们一般用“分贝”为单位来度量声音的大小。

三、巩固应用。

今天你们的表现很出色,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美妙的**会。

问,在这场**会中,你都看到哪些乐器?

它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大鼓是鼓面的振动;架子鼓是鼓皮和镲片的振动。笛子和箫是空气在振动;古筝、二胡是弦在振动。

同样我们常看到的吉他:

它是怎么发出声音的?怎样让吉他声停止呢?

师生体验。四、全课总结。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下我们今天的整个学习过程,大家请看,我们先是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然后作出猜想:

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接着进行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说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是的,事实上这就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四个过程,分别是: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寻找证据,得出结论。

希望同学们在课后也积极参与科学探索。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

最后老师送你们一首美妙的**,请大家都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

一、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猜想: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验证:

四、实验结论:物体振动产生产生声音。

教学反思:本课一开始就创设愉悦有趣的“听一听”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两次让学生安静的听声音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无处不在,进而伴随着课件带领学生步入奇妙的声音王国。

这样做不但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而且聚焦了探索的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材料采用多种方法制造声音。在各小组展示自己制造的声音时,教师特别提示学生明确:

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尽可能让学生利用更多的材料发生,使学生体会到声音无处不在,促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作出假设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另外学生对声音很熟悉,但很少会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还比较薄弱,所以在设计如何验证“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环节,很多学生出现思考阻碍的现象,不知该如何设计方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学生科学思考能力的培养。

对于本课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在提问时存在问“假问题”,给学生设置“回答圈套”的现象,如: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此类提问意义不大。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教学内容的层次性、脉络性不够明晰,如:让学生想办法使鼓、水缸、音叉发出声音的实验中,没有提醒学生带着目的做实验,边做边思,使得教学目的体现得较模糊。

另外,教师可以在此实验中“由扶到放”的让学生思考物体发声的原因。

四年级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四年级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教学目标 1 过程与方法 经历 假设与搜集证据 这一科学 过程。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2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保护声带的方法。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对待发声有障碍的人,做到有爱心。教学重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学习好资料欢迎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制造声音实施 的过程中,在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2 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 积极思考的习惯和态度。3 让学生养成在实验的全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学会交流与倾听,体会 声音现象的乐趣。...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邗江实验学校四 上 科学教学设计。第三单元 奇妙的声音王国。1 声音的产生。一 设计理念 本单元包含的核心概念有声音 于物体的振动,声音能穿过许多物质,耳朵听声的机理,声音的音色 音强和音调,乐音和噪音等。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第。一 二个活动,是激活儿童既有的有关声音的经验 用各种方法制造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