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雾凇

发布 2023-01-22 05:37:28 阅读 2502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参赛作品。

雾凇》教案设计。

参赛选手姓名:陈小男

学校名称:江苏省泰兴市新市小学

联系地址:江苏省泰兴市新市小学。

邮箱:联系**:0523-**

一、教案背景。

1、教学内容: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雾凇》第二课时

2、面向学生:小学四年级。

3、学生课前准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1小节。

3)****:中国四大自然奇观——雾凇,并思考: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二、教学课题。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能力目标:借助课文及互联网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运用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爱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材分析。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i临其境之感。全文分三个自然段,内容分别为:

描述吉林雾凇奇观;说明雾凇形成过程;欣赏、赞叹雾凇奇观。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其教学重点为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

教学难点是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所以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可以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以“边赏边读边感受”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过**欣赏,查找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掌握雾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雾凇的美丽。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雾凇》。

2、通过上节课的阅读,吉林雾凇给你留下的什么印象?

3、谁来背背第一小节。

评价:多么美丽,多么壮观的雾凇啊,真让**连忘返!看着这样奇特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哪些疑问?

梳理学生的质疑后)过渡:作者为什么称吉林雾凇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如此奇特的景观又是如何形成的?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理解雾凇的形成。

1、同学们真会学习,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我相信你们能提出问题,也一定能解答问题。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什么条件吗?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过于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生跟着老师书空生字“凝”

3、吉林具备这两个条件吗?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读出来的?

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1)过于饱和的水汽。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雾气弥漫的松花江。

“句中的弥漫,飘荡,涌向,笼罩”都可以看出水汽的饱和。指导朗读时要让学生加入想象。

2)遇冷。“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

师小结:由此看来,雾凇的形成需要饱和的水汽和-30℃的严寒,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4、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课件出示句子: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

对比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5、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

最初___逐渐___最后___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一部分,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雾凇形成的画面。

6、小组合作学习:作者是怎样把雾凇形成的过程写清楚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这一段是很典型的从概括到具体,先总后分的写法。

7、晶莹夺目的雾凇就这样在松花江畔形成了,它是多么神奇啊,难怪吉林的雾凇能闻名全国。让我们再一起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雾凇独特的形成过程。齐读第二自然段。

朗读时加入**。

三)赞叹雾凇的奇异。

过渡:雾凇之美,美在它的悄无声息,美在它的壮观奇绝。要欣赏吉林雾凇奇观还大有讲究呢!

当地有句俗语叫:“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也就是说,观赏雾凇的最佳时间是在清晨。

下面让我们随着人们的脚步一起漫步于清晨的松花江边吧。

1、学生自由点击,欣赏雾凇**。

2、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理解诗句的意思。

3、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4、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你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在自己的小组里介绍一下吗?

四)总结拓展延伸。

1、雾凇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松花江畔留下了如此绚丽奇妙的奇观——雾凇。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还有许许多多的自然奇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祖国的四大自然奇观吧!

2、师:希望你们能借助互联网主动搜集自己这些自然奇观的资料,探索它们的形成原因,并写设计一份导游词(可以介绍四个奇观,也可以只介绍其中的一个)。并把自己的导游词发到学龙网上,向大家介绍奇异美丽的祖国风光。

五)板书设计。

雾凇。过于饱和的水汽。

遇冷 奇观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凝结。六、课后反思: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

学生与文本与同学沟通交流,展示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

学生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课堂中课件的加入,及互联网的运用给了学生最直观的形象,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也拓展了文本,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应该说,这样的课上的美了,便成功了一半,所遗憾的是在这节课中我的语言没有跟课堂结合起来,没有有的老师那么有磁性般的感染力,因此给课堂带来了缺憾,我想我通过反思,会让这一次的缺憾在下一次的课堂上变得美丽。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雾凇

雾凇 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七册 雾凇 第二课时 2 面向学生 小学四年级。3 学生课前准备 1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背诵课文第1小节。3 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雾凇,并思考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二 教学课题。1 认知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 ...

小学四年级语文《雾凇》教学设计三

小学四年级语文 雾凇 教学设计三。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3 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1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 洁白晶莹...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设计

雾凇 是一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的语言,描绘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 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 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 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