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1教案沪教版

发布 2023-01-19 13:02:28 阅读 1702

教学目标:

1.知道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

2.能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一、复习: 填空。

825+175 = 175根据( )

a×b = a……根据( )

9×125×8 = 9根据。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运算定律。

三、新授。1.希望小学的操场是一个长方形,原来长65米,宽52米。扩建后,宽将增加15米,扩建后的操场面积有多大?

1)学生读题,想象原来的操场是怎样的?现在的呢?

2)出示例图:指名根据例图说题意。

3)学生独立解决。 并同桌交流想法。

4)反馈(1):先算扩建后操场的宽,再算……

2)先算操场原来的面积,再算增加的面积,最后……

5)计算结果一样吗?得出:65 ×(32+15)= 65×32 + 65×15

6)观察:等号两边分别是怎么算的?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为希望小学添置了30套课桌椅,每张课桌35元,每把椅子15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1)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2)交流想法。

3)发现了什么?30 ×(35+15)= 30×35 +30×15

3.观察1和2,你发现了什么?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引导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从感性逐步走向理性。】

4.根据规律,每人写两个算式,并算一算。

先同桌再全班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5.看书:p56

在经历了举例、验证、分析后,引导学生逐步抽象、概括出规律。由于乘法分配律的叙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生初步得出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书本来完善乘法分配律。】

6.反馈揭示: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所得的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 ×c = a × c + b × c

7.根据:65 ×(32+15)= 65×32 + 65×15 和 (a+b) ×c = a × c + b × c 理解概念中的两个数、一个数、分别等词。

将文字、字母、算式三者结合起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

8.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分配律。

四、巩固:1.运用乘法分配律填空。

a × b-c) =a×( a×( 举例验证。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乘法分配律。同时引出一个新的规律: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被减数和减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减,所得的结果不变。因是一个新的规律,需引导举例验证】

2.不计算,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并说说理由。(对的用“√”表示,错用“×”表示)

3.上述第2小题,如计算,你愿选择何种方法?为什么?(凑整简便)

继续巩固乘法分配律。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五、总结:学习了什么?有什么用?(根据数据特征,有时可以简便)

4.用你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

在计算中,使学生学会根据数据特征,运用运算定律,灵活地进行计算。】

附送:2019-2024年四年级数学上册乘法分配律 1教案青岛版五年制。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所以对于乘法分配律,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为此课本安排一道学生已学过的应用题,且配有实物图,以便于学生理解。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各种问题情境中自主**,产生思维冲突,引导学生猜想、讨论、验证,总结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1.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2.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3.使学生欣赏到数**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多**课件。

教学实录:一、观察猜想,切入**点。

1.抛出四组题目:

2.观察猜想: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猜想一下,会有怎样的结果?

学生沉思片刻后,有十来个同学举起了手。]

生1:我发现左边一组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

生2:不对,应该左边的算式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因为8×(7+3)与7×(15+20)……

生3:右边的算式是两个积相加。

生4:我认为是两个加数分别与括号外面的数相乘,然后把两个积相加。

师:(点头赞许)相乘,分别用得好!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5:我猜想每一组的两个算式结果会相等。

其他同学也随着说:“嗯,相等的,相等的。”

3.初步验证:

师:真相等?猜想要验证,用什么方法呢?

生齐:计算一下就行了。

师:好,自己找到了验证方法,选择其中两题同桌分工合作进行验证。

学生验证猜想结果正确。

师:同学们,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最初都源于猜想,之后才被验证,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自主编题,合作**,验证猜想。

1.模仿编题:

师:数学王国的确存在刚才同学们说的情况,那么,你也来创造几组题目,并进行验证,说给同桌同学听。

学生汇报,师板书:

生1:(25+18)×2=25×2+18×2

生2:(15+28)×6=15×6+28×6

生3:46×(25+25)=46×25+46×25

生4:76×32+76×68=76×(32+68)…

2.质疑:师:刚才同学们编了很多题目,你有什么感受或还想知道什么呢?

生1:为什么会相等?

生2:如果两数之和变为两个之差呢?

生3:这是不是又是什么运算定律?

我点头表示默许。

3.实例说明。

师:为什么会相等呢?你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呢?四人小组合作,看哪一小组研究有成果。

生1:上星期天我买了两支同样的自动铅笔和两包笔芯,每支自动铅笔3元,笔芯每包1元,一共要付多少元?我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并证明:

(3+1)×2=3×2+1×2,3+1)表示一支自动铅笔和一包笔芯的**,乘2后表示一共要付多少元;等号右边表示两支自动笔的价钱加两包笔芯的**,研究结果确实相等。

师:大家用掌声表示祝贺。那么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呢?

生2:张师傅加工一个零件需6分钟,王师傅加工一个零件需7分钟,张、王两师傅各加工10个零件,共需几分钟?

生3:学校订秋季校服,每件上衣32元,每条裤子28元,订1000套校服需几元?

生4:小张摆木块,每行摆5个白木块,3个红木块,摆了4行。小强一共摆了多少块?

师:每一组都有发现,都从生活中找到了数学问题,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说明确实存在着规律。

三、明理内化,开拓思维。

1.明理:师:以上这些题目是两种算法,但结果是相同的,我们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生:等号。师:这不,我们又发明了一个乘法运算定律,称为乘法分配律。

2.内化: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生1:(7+8)×3=7×3+8×3。

生2:用数字举例说不完,我用字母表示:(a+b)×c=a×c+b×c

生3:我想用符号来表示。

生4:我用汉字表示:(爱+数)×学=爱×学+数×学。

师:那么如果我们用文字来表述的话,该怎样说呢?

生1:两个数和乘一个数,就可以把两个加数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生2:乘的地方,用相乘,再添上分别两字。

师:那请你说一说。

生2: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学生不约而同地用掌声向他祝贺。

3.回顾:师出示准备练习的题目。

师:现在弄明白为什么每一组的算式会相等?根据是什么?

生齐:乘法分配律。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层练习:

第一层次是巩固练习:根据乘法分配律,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式子。

逐一进行反馈,第4题,学生引起了争论:

生1:36×5+36×5=(36+36)×5

生2:应该等于36×(5+5)

生3:两人都对。

生都同意两种结果。

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第2种36×(5+5),因为这样使计算简便。

第二层次练习题: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起来。(不能连的说明原因,怎样改动能连。)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准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练习书本p58页练习五1 5题07 04 11周三。1 创设充分尝试练习 比较讨论等 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律,能灵活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把该运算律迁移到减法中去,还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 在系列的对比练习 讨论交...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方案简要提示 本课是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 数学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运算律 第54 55页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以及乘 除与加 减的三步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乘法分配律1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1 乘法分配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七单元运算律 第1课时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2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规律。教学准备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