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
一、创境。1、直接出示:师口述:张阿姨买5件夹克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们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独立)指名板演。
2、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比较:最后结果,你发现什么?
说明:这样的两个算式可写成一个等式。
3、出示课题运算律。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研究这两个算式,找出其中隐藏的秘密。
二、**:1、仔细观察此算式,比较等号的两边有什么联系?
2、明确: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根据观察,你有什么猜想?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间都有这样联系呢?
列举指名口答算式齐计算感受结果相等。
4、发现规律。
5、出示公式。
三、应用深化。
1、完成1,填一填。
2、完成23、完成4
老师出一道算式,请同学们根据乘法分配律,说出算式,比比谁反应最快。
4、完成3:你能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周长吗?
5、完成5四、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对自主**与有效生成几点尝试。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回顾。本课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两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即先算出一套的和再乘5套,与先分别算5件及服和5条裤子的总价再相加,它们的结果相等;再通过例举验证,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分配律;最后进行多层次的练习,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乘法分配律理解与应用。
二、反思。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倡导自主**,关注有效生成,成为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在追求有效的教学中我作出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1、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
对于5套运动服一共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驾轻就熟的。结合熟悉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两种算法间的联系与区别,为后叙对乘法分配律的成功**理好伏笔。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才能有效的教学,熟悉的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面参与的**,才是真正的自主有效的**。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验证过程中形成共识。
数学的猜想是在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的基础上获得的,数学活动脱离了猜想就会显得没有意义。本课教学乘法分配律的**过程分为几个层次:(1)启发猜想。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出猜想。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起创新的火花。(2)例举验证。
让学生围绕猜想,以小组**为主要形式,以独立思考例举算式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算出得数发现两种算式结果相等,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共识。在交流、合作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多层次练习,在层层深入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后,分几个层次运用知识训练,首先是基础训练,书本55页第题练习从正的两个角度进行,使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目标。其次变式练习,我将书本55页第4题组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国松的氛围中,发现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计算方便。
最后拓展延伸启迪智慧。练习中再次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与比较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一个数两个数的和,也适用于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差。在这层层深入的练习中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新课改的脚步在前行,新课扆的理念在深入。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内化新课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真正的自主**,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 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 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2015年4月21日上午,xxx教研室主任郝xx 副主任xx一行二人来到xxx中心学校,对该校陈老师主讲四年级数学课 乘法分配律 即将代表xxx中心学校参赛进行赛前指导。同时参加活动的还有xxx教务主任李x全及四位教师代表。首先听了试...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乘法分配律是本章的难点,它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教材对于这局部内容的处理方法与前面讲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类似。在设计本教案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 以学生开展为本 的宗旨,试图寻找一种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参与共同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的人的数学水平...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 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