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第一课时(教科书第38页、39页),认识角,画角。本节是单元的第一课时,首先要组织好主题图的教学,然后再安排例1和例2。
1.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先说一说图中看到了什么。学生可以任意说,也可以有规律地说。
从远往近说:发说人再说物等。然后让学生找一找,图中有哪些图形。
学生可能说出:教学楼的牌子,门窗上有长方形,钟表是圆形的,放钟表的地方是正方形的。老师拿着三角板、单杠、双杠等可以看到线段等。
如果学生说出角,给予表扬,让学生指一指不做找图形的重点。
2.例1,认识角分为三个环节。第一,说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主题图中抽剪刀、钟表和三角板,用课件分别在图上显示出角(三角板上的两边可以延长超出三角形)。
介绍物品中这些图形是角。第二,从图上抽出三个角,用一个角介绍角的顶点和边,再让学生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然后讨论:
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第三,先让学生用活动角做角,展示、交流,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比较学生做出的不同大小的角,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不一样),按学生的操作,教师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
角,给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判断一个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情况。然后,让学生用纸折角,然后同桌比较谁折的角大,谁折的角小。
3.例2,画角。教师先参考教材文字说明画的方法,再示范画出来。
4.做一做第1题,先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角,并画出来,再在周围物体的表面上找角。(此内容可调到例2前面完成)。
第二课时(教科书第40页),认识直角,画直角。教材安排两个例题。教学建议如下:
1.例3,认识直角可分为三个环节。第一,出示国旗、椅子、双杠三幅图,让学生从图中找角,教师用课件表示出来。让学生观察,并说一步说这几个角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描述不准确没关系,重点是让学生感受这些角的特殊性)。然后告诉学生:这些角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叫直角。
第二,从国旗上抽出直角,标出直角符号。接着让学生拿出三角板,找出三角尺上的直角,然后介绍三角尺是我们认识角的一个工具,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比一比。让学生用三角尺比比教材上的直角,体验三角板作为工具的可信度。
教师要指导此的方法:先要将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和角的顶点重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直角的一条边跟角的一。
条边重合在一起,看看三角板上直角的另一条边是不是也和角的另一条边重合;如果没有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不是直角;如果重合在一起,这个角就是直角。第三,让学生自己用纸折直角,并用三角板判断。
2.例4用三角尺画直角。教师边说边示范画图,然后鼓励学生自己用三角尺画出一个直角。
3.做一做,可以增加在方格纸上画直角的活动。第三课时(教科书第41页),认识锐角和钝角。例5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第一,在课本封面、少先队旗、红领巾上找角,教师用课件展示出来。先让学生观察三幅图,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样的角,学生可能会说:课本封面上有4个直角;少先队旗有2个直角,两个比直角小的角,一个比直角大的角;红领巾上没有直角,有一个比直角大的角,2个比直角小的角。
第二,让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获得与文字一致的结论。然后,教师分别抽出三个不同的角,并介绍锐角、钝角的名称。第三,让学生指出三角尺上的锐角和钝角。
然后,用活动的角做出锐角和钝角。可以同桌合作,自己做,自己说出什么角;也可以教师提要求,学生按要求做角。
第四课时(教科书第42页),用三角尺拼角。例6先让学生说一说三角尺上有什么角,再提出“拼出。
一个钝角”的要求。操作前,先讨论:应该怎样拼?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动手拼角。交流时,一方面展示不同的拼法;另一方面重点说明怎样判断拼出的角是钝角。做一做,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做完后,重点交流,展示不同的拼法和图形。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同兴小学部刘安东。教学内容 人教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二年级上册 第38 39页例1 例2 练习八第1 4题。学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 认识角的过程,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2 会用简单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过程与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2.学会变认角。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1.猜图形。师 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神秘的朋友,我们一起猜猜它们是谁?老师出示圆的一半,请同...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 是一堂低段的几何概念认知课,整堂课主要分三个环节,角的组成 比角和画角。这节课我一共进行了4次试教。第一次试教,我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参阅了网上的一些教学案例,备了一节课。但是整节课下来,学生掌握的并不是很理想。问题主要是在讲解第一块内容的时候,讲得不够透,所以导致后面的环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