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复习提纲

发布 2023-01-10 00:05:28 阅读 3402

第一单元塑造自我。

确立做人的基本道德原则、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本单元由自尊自信、明辨是非、自我负责三个课题组成,涉及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心理素质方面,懂得做人必须建立自尊,要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塑造自己健康的人格;要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要懂得人生中责任的意义,认识行为与后果的关系,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1. 自尊是健康人格的基石。

1) 自尊的含义。

自尊是对自己的人格重视和肯定的情感。人从幼年就会表现出自尊心。

2) 自尊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

当自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快乐、振奋、自信这种积极肯定的情绪;相反,当自尊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失望、忧愁,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

3) 自尊对于健康人格形成的意义。

自尊心是人进步的动力。自尊能够推动青少年蓬勃向上、力争上游不甘落后。自尊也会阻止人去做损害自尊的卑下的事情。自尊使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自尊自信。2. 自尊始于知耻。

1) 自尊心与羞耻心的关系;

羞耻心包括:在身体和仪表方面,比如在公共场合不能赤身露体,保持衣冠整洁等;在心灵方面,不去做阿谀奉、卑躬屈膝的事情。

2) 羞耻心对于形成良好品德的作用;

羞耻心是所有品德的源泉。所谓“恬不知耻”,也就谈不上有道德,更谈不上有尊严了。也就是说,知耻才能有道德,有道德才能有尊严。

3) 拒绝卑下,有所不为,才能维护自尊。

人的尊严要依靠自己的言行来维护。节制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荣誉、形象的事,就维护了自尊。

3. 走出自卑,树立自信。

1) 自卑的表现和危害。

自卑产生有客观原因和心理根源。客观原因:自身条件的缺陷;好胜心受到挫折;自尊心得不到应有的满足;有利的环境发生变化;人际关系淡漠、紧张。

心理根源:性格软弱;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2) 克服自卑就必须树立自信;

在明确了自卑的消极作用的基础上,要树立自尊自信,正确认识自己,发现和发挥自己的长处。真正的自尊自信是以正确的自我认识为前提的,自尊自信也包含了一个人所应具有的自我认识。

4. 克服自负和虚荣。

1) 自尊与自负的区别,自负的危害;

自负表面上近似于自信,但是与自信有着本质的区别。自信的人对自己有着客观的认识,所表现的是实际的内在自我。而自负的人恰恰正是缺乏对自己的客观认识,所表现的多是夸张的自我,或是幻想中的自我。

自负本质上正是不自信或自信心不足的表现。

2) 自尊与虚荣的区别,虚荣的危害;

虚荣心的主要表现:过于看中别人的评价,丧失自我;对挫折的知觉敏感性高,承受能力低;为了满足虚荣心去编织谎言,虚荣心是一种心理缺陷,是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

明辨是非。1. 铸造心中的良知标尺。

1) 做人必须有一把良知的标尺——正确的是非善恶观;

如何分辨善恶是非是做人的首要的问题。

2) 怎样铸造良知的标尺。

3) 学会在生活中辨别是非;

社会生活非常复杂,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价值标准也不一样。

2. 正确对待社会影响。

1) 对社会影响要做判断和选择。

2) 正确对待来自长辈亲朋的影响。

3) 正确对待公共传播**发出的信息。

4) 正确对待社会流行。

3. 跨越障碍,正确选择。

1) 正确的是非观需要付诸行动。

2) 战胜自己,抵制**。

3) 打破情面,不追随犯错。

4) 坚持理想,身体力行。

自我负责。1. 成长带来责任。

1) 做人就要负责任。

责任有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二是指因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承担的过错。

2) 成长带来责任。

3)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一个人有了责任感,就会去关爱别人,关心社会,做事前就会自省自律,使自己的行为产生好的后果,对他人和社会有益,避免做损害他人和社会的事。

2. 少年的责任。

1) 对自己负责。

2) 对他人负责。

3) 对集体负责。

4) 对社会负责。

3. 做有责任感的人。

1) 树立负责任的人生态度。

2) 学会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提高自己理性思维的能力,学会全面考虑问题,减少盲目性,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情的后果有正确**,争取好的结果,避免不良后果。

3) 养成先思考、后行动的习惯。

三思而后行”是负责任的表现,是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对自己的错误或过失造成的后果,要承担责任。

第二单元善待他人。

本单元包括诚实守信、平等待人、与人为善三个课题,懂得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最重要的交往品德;认识人格平等的涵义,懂得平等待人的道理;认识善良是美好品德的基石,培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美德。

诚实守信。1. 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1) 诚实的内涵。

一个忠诚老实的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时时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因此忠诚老实的人也有可能反错误,但同虚伪的人犯错误的性质不同。诚实的人犯错误是由于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方面问题造成的,而虚伪的人犯错误是由于不诚实,属于道德品质问题。

2) 诚实的重要性。

诚实守信是人们之间能够正常交往、社会生活能够稳定有序、社会经济能够繁荣发展的前提。

2. 拒谎言,重承诺。

1) 谎言的根源及危害。

2) 承诺的重要性及要求。

诚实与守信相辅相成,诚实是守信的思想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外在表现。只有内心诚实,做事才守信用。

3. 诚实、隐私与“善意的谎言”

1) 诚实与隐私。

诚实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隐私,同时也应尊重他人的隐私,我们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隐私的权利和尊重他人隐私的义务。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张扬他人的隐私不是诚实,而是侵权。

2) 诚实与“善意的谎言”

善意的谎言”是将心比心、与人为善,是美德的表现,而损人利己的谎言是丑陋的,是品德不良的表现。

4. 坚持诚信的绿洲。

1) 正确看待社会生活中的不诚信行为。

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的人是社会的蛀虫,比将受到惩罚。

2) 坚守诚信美德。

自古以来,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十分崇尚的美德。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

平等待人。1. 尊重平等的人格。

1) 每个人都具有天赋平等的人格;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成员,都具有在道德与法律上同所有其他人的同等地位。

2) 平等的人格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3) 平等待人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

社会生活需要共处合作,一个不尊重他人的人,一个不能平等待人的人,就不可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不可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合作也就无法实现。

2. 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1) 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之一。

平等是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 不平等是落后和愚昧的表现;

历史上的不平等制度体现了社会的落后和愚昧,给人类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人们为争取平等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斗争。

3) 平等在社会进步中实现。

我国的社会制度保障着每个人在人格上和法律上的平等。

3. 正确认识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

1) 现实中存在着差异和不平等;

在现实生活中,不平等的思想和不平等的现象依然存在。

2) 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的原因。

人们在天赋上存在容貌、智力、体力的差异和出生的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等,还有后天的个人主观努力程度不同、社会分工不同、机遇不同等原因。表现为贫富差别、城乡差别、职业差别等等;另外民族种族的差异、文化语言的差异、外地人与本地人的差异等等,也可能成为歧视的原因。

3) 对待现实中的差异和不平等的正确态度。

存在三种态度:一是抹杀差别,追求结果的均等;二是强调差别,一此划分人的等级;三是承认差别,但是不以差别否认人格的平等。第一种是不现实的绝对平均主义;第二种是歧视他人的不平等的态度;持第三种态度的人必然会在对待他人时尊重平等的人格,做到平等待人。

这样的人也正是具有高尚道德的人。

4. 消除歧视,平等待人。

1) 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能不能平等待人,不仅仅是个礼仪、姿态问题。态度是内心的流露,正确的认识是正确态度的前提。

2) 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3) 摒除崇拜金钱权力的陈腐观念。

4) 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清除歧视。

歧视的错误在于没有认识到每个人人格的平等,其危害在于,不但损害了他人平等的权利和尊严,而且损害了自己的尊严,降低了自己的人格,阻碍了人们的和谐交往,妨害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与人为善。1. 善良是一颗真诚广博的爱心。

1) 善良是多种美德的基础和体现。

2) 善良是无私的;

真正的善良是来自于博大的爱心,因此必然不图回报。如果一个人为别人做好事,是希望别人回报得更多,那么他所做的就是伪善的。

3) 与人为善要是非分明。

善良并不是善恶不辨、是非不分,对坏人、坏事一味放纵、宽容的那种毫无原则的“愚昧”。

4) 善良之心是博大的。

5) 善良要见诸于行动。

2. 帮助他人,体验生命的快乐。

1) 给予会比接受更快乐。

2) 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获。

3. 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

2) 将心比心就是急人所难。

3) 将心比心就是**之美。

4) 将心比心就是不伤害别人。

第三单元相处有方。

进一步掌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相处艺术和相处技巧,包括三个课题:理解与宽容、欣赏与赞美、竞争与合作。懂得理解与宽容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欣赏与赞美是相处的艺术和技巧,只有做到理解他人、宽以待人、善意欣赏、真诚赞美,才能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同时,还要能既正确认识和面对社会竞争,又能积极参加集体合作。

理解与宽容。

1. a人们之间需要理解。

1) 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千差万别;

因为人与人有差异,要和谐相处,就需要相互理解。理解是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纽带。

2)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由理解开始。

如果人们之间没有相互理解,人与人就不可能沟通、互助、合作,许多人际误解和矛盾冲突也会相伴而生,社会就可能变成永无止休的战场,每个人都会深受其害,寸步难行,陷入无限的困扰、烦恼和痛苦之中。

b理解的内涵是什么?

2. 尊重、善意与沟通。

1) 尊重是理解的前提;要做到理解,首先要尊重。

表现: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尊重他人的个性、意愿和选择,承认人际交往中交往双方的平等地位。尊重他人人格,还表现在尊重他人的意见上,只有尊重他人,我们才能抱着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行为方式,尊重别人合理的不同选择,理解别人按他们自己的意愿行事。

2) 善意使理解成为可能;对人缺乏善意是不可能做到理解的。

只有凡事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我们才能更好地尊重他人、爱护他人、体谅他人、才会使自己和别人的心灵沟通起来,实现彼此理解,增进人际关系和谐。

3) 达到理解需要积极的沟通;人与人之间如果缺乏沟通就容易产生隔阂,互相不了解,就谈不上互相理解。积极的沟通是达到理解的途径。

3. 生活不能没有宽容。

1) 有宽容才能共处;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共处,就需要互相理解,相互谦让,互相包容。

2) 有宽容才有创造;伟大的创造成果需要在充满宽容精神的环境才能发育出来。

3) 有宽容才能成就事业;

4) 宽容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主张;宽容不是一味迎合别人,一味迎合别人是无能、懦弱、无主见的表现。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复习提纲

2 孝敬父母要体现在上,要从做起。3 孝敬父母表现在各个方面 爱父母,心里 理解 父母 行动上父母,为父母 努力 积极 让父母高兴。孝敬父母需要 但得到的是 4 孝敬父母不是和 对父母的孝敬有道德和法律上的是与非。当父母作出不道德的事时,要 这也是孝的表现 当其触犯法律时,做儿女的要 不能因亲情而 ...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第一课爱在屋檐下。第一框我知我家。1.什么是家庭?家庭有什么特点?2.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几种情形?3.家庭结构有哪几种类型?各类家庭各有什么特点?4.家庭有哪些社会功能?5.我们与父母的关系为什么是不可选择的?如何理解与父母的亲情?6.子女与父母的亲情,会因家境状况 父母地位甚...

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复习提纲

重要考点。1 正确对待父母和长辈。1 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是基于血缘关系,这种关系无可选择 无法改变。2 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家,特别是了解自己的父母。3 家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最亲的人,也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4 成年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5 孝敬父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