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教案

发布 2023-01-01 18:51:28 阅读 7683

9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能翻译并背诵全文。⑵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过程与方法。

在扫除语言障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诵读的形式个性化解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⑵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创造性深入理解文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审美情趣,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教学重难点。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加强诵读训练。⑵感受陶渊明的理想社会。教学方法⑴反复朗读法。

自主学习与**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以诗入文,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轻声吟诵下面几句诗,借助想象再现画面。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这里的人相勉致力农田耕作,太阳落山就回家休息。桑树竹林繁茂成阴,豆子和谷子都能按时种植。养蚕可以收获长丝,秋收也没有赋税。

长着草的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的祭器古色古香,衣裳也是当时的式样。孩子们纵情地欢歌,老年人也能随心游逛。

高高兴兴没有尽头,用不着操心犯愁……)能猜出这里会是**呢?对,“世外桃源”想走进世外桃源吗?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陶渊明,走进桃花源,学习《桃花源记》。

二、认识作者,了解背景。

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曾任江州祭酒,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官场的丑恶与社会的黑暗,41岁时弃官回乡,留下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传世美谈,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加中去世。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东晋王朝极端腐败,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人民生活日益苦难。

陶渊明对现实社会异常不满,但他又无法改变,只好描绘一个美好的境界,来寄托自己的理想。

题解)记: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和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三﹑自主合作,学习课文(一)初读课文,指导朗读。

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字音考查:

豁.然开朗(huò)屋舍俨..然(shè)(yǎn)阡陌..交通(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遂.与外人间.隔(suì)(jiàn)此中人语.云(yù)诣.太守(yì)便舍.船(shě)

2、听读课文,注意正确断句,把握朗读感情。

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读给同桌听或小组内互读,互相评价指正。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翻译,结合书下注释自行将课文逐句翻译一遍,在书中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

2、争先恐后,解疑答惑。交流自己不能把握的词句,全班答疑。(解决疑难最多者,评为“解疑之星”)缘.溪行(沿着)芳草鲜美..(鲜艳美丽)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欲穷.其林(走完)才.通人(仅仅)豁然开朗..(宽阔明亮)悉.如外人(都)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具.答之(详细)咸.来问讯..(都)(消息)乃.不知有汉(竟然)延.至其家(邀请)此中人语.云(告诉)翻译句子。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眼前出现了)平坦阔广的土地,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的东西。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叫声,狗叫声可以互相听到。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⑤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村中的人看见渔人,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他。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⑦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里,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⑧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⑨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高高兴兴地打算去。没有实现,不久就因病去世了。3自我小结,整理积累。

一词多义(请你辨别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①舍便舍.船(丢弃)屋舍.俨然(房屋)②寻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不久)③为捕鱼为.业(作为)不足为.外人道(向)④志处处志.之(做标记)寻向所志.(标记)古今词义不同:①阡陌交通..

古:交错相通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

与世隔绝的地方今:走投无路的境地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妻子儿女今:

男子的配偶④芳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味道好⑤无论..魏晋古: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表条件关系的连词⑥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不值得今:

不够(三)三读课文,体会语言。

陶渊明的语言如一泓清泉,没有一点杂质,真正做到了将可有可无的字一概删去,请你在文中找出能体现这一语言风格的省略句。并补充省略成分。①(渔人)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③(桃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④(桃源人)问(渔人)今是何世,(桃源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⑤此人一一为(桃源人)具言所闻,(桃源人)皆叹惋。

三、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速度课文,把握文章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

全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可分为:发现桃花源——做客桃花源——再探桃花。

源。(根据这一线索,指导背诵。)

走进世外桃源,深情美读,认真理解,归纳积累。初步感受到这篇文章的魅力,试看看,那条曾经引过渔人的桃花溪,在红霞似的桃林中蜿蜒流过,碧绿的水面上浮着落英,那点点花瓣轻托流水款款流动。似仙境的绝美将引发我们那些思考呢?

四、采访对话,理解课文。

设计语文活动:今天我们穿越时空进行连线,与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去欣赏桃花源带给我们的神秘和优美。同学们都是武陵人,是采访对象,老师客串一下记者。

采访开始:

记者:你是如何发现桃花林的?

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记者:发现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诧异,这是为什么呢?请说说你当时的想法。

武陵人: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让我惊讶的是为何会有这么一大片美丽的桃林呢?

会是仙境吗?我想看看它的尽头又在**呢?

记者:桃花源外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进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数日,请你说说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环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无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闲的吃草。房屋整整齐齐,青砖白瓦。

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桑树茂盛,修竹成林……实在是山清水秀,优美恬静啊。武陵人2:

桃花源中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对素不相识的我热情相邀,摆酒杀鸡做饭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余人也是热情相邀,盛情款待;村里人听说我的到来,都来打听消息。这份热情淳朴实属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们生活幸福,其乐融融。他们男耕女织,丰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无忧无虑,人人安居乐业。

真是一个好地方。疑似天上却人间。记者:

桃花源人告诉你他们来到这个地方的原因是什么?

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记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当你告辞离开时,桃源人对你有何嘱托?他们。

何出此言呢?武陵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也许他们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不愿再面对纷乱更替的乱世。

记者:既然受人之托,为何还要在离开时处处做标记,还要将此事告诉太守?武陵人1:桃花源这样美好的地方世间少有,我担忧别人不相信我的话,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于告诉人们我的传奇经历,我想太守是当地长官,他应该知道。……

五、运用想象,配话(画)外音。

陶渊明的文章似淡而浓,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留给我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运用丰富的想象,再次品读课文,配画外音。

两位同学为一组,一位同学读课文,另一位同学配画外音或(话外音)一位同学读课文:“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位同学配画外音:

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动,只见一片粉红夹岸而来,晴空下,桃枝交柯,纷纷扰扰,桃花菲薄迷离。两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红云,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葱茏,香气袭人。

一阵清风,伴随着芬芳香气,花瓣如粉红蝴蝶,飞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荡荡,沿着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泻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学读课文:“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桃源人问:“今是何世?

”渔人回答:“今是晋”。桃源人接着问:

“秦朝之后就是晋朝吗?”渔人回答说:“秦之后还有西汉、东汉两朝,汉之后又历经三国鼎立,之后是魏,魏之后方为晋。

”桃源人感叹道:“唉,世外朝代更换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一位同学读课文:

“诣太守,说如此。”

一位同学配话外音:有一天我沿着溪水打鱼,不知不觉迷路了,发现一片桃花林,桃林尽头有座山,几经曲折入山后,竟然有与世隔绝的好地方,那里环境优美,人们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时处处做了标记,请太守大人派人随我前往探个究竟。

六、品味研读,主题**。

1、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探桃花源,可人们再去找时“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这样写的目的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的存在,暗示在现实社会中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虚构的。

2既然在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实现的,为何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目的何在呢?

明确: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连连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

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又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七、总结出自本文的成语,理解其含义。

1)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鸡犬相闻:本义是鸡狗的叫声能互相听见,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鸡犬相闻”,生成成语“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连鸡狗的叫声都能听见但相互间却至死都不往来,没有交情。

现在用来形容个人、单位或地区之间互不联系,互不通气。

3)无人问津:没人访求,探求。用来形容受冷落;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某件事、某种东西。

4)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5)黄发垂髫:释义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后常用指儿童。指老人和儿童,即老老少少。课堂总结。

一千多年来,在中国诗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终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尽管唐代韩愈说“桃源之说诚荒唐”,子虚乌有,可是古代诗人宁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总是怀着虔诚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寻求那梦中的温馨,他们“不疑灵境难闻见”,只怪自己“尘心未尽思乡县”,“尘心如垢洗不去”也许,愈是神秘愈是能扣动诗人的心扉,所以尽管“仙家一去寻无踪”,“只见桃花不见人”,不得不带着“恨满桃花一溪水”的惆怅离去,也还是魂牵梦绕,津津乐道,难以忘情。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乌托邦的社会学说,而是一种理想,一种美丽的象征。

作业设计。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呢?

请用美丽的语言加以描绘。

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最新八年级桃花源记原文。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文翻译。初二网权威发布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文翻译,更多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原文翻译相关信息请访问初中二年级网。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

第25课 桃花源记 必考内容整理。一 重点字词。一 通假字 1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 具答之具通俱,全 都。二 古今异义 1 鲜美古 鲜艳美丽今 味道好。2 交通古 交错相通今 运输 邮电事业的总称。3 妻子古 妻子和儿女今 男子的配偶。4 绝境古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 没有出路的境地。5 无论古...

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

设计指导思想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2.突出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教学重点 1.文言字词。2.引导学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这篇文章的创作目的。教学安排 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字词 课文诵读。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由成语 世外桃源 或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