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活动。
课题报告之五。
主题:如何将新课程教学教法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主办单位:石河子市第四中学。
活动类别:教学设计和案例交流。
新疆石河子市教委教研室。
中学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
目录。一、教研组对活动的总体设计及具体工作安排。
二、活动准备中的教研**情况。
三、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
教研组对活动的总体设计。
及具体工作安排。
一、活动内容的选定、设计:
方忠英蒲李瑞于震。
二、活动具体安排:
1.活动主持:蒲李瑞。
2.交流发言:蒲李瑞于震陈立新李新春韩宇
4.会议记录:陈立新。
教研活动流程框架。
课题准备中的教研活动情况。
第一次教研组活动。
活动内容:1.认真学习新课标,为本次教研活动献计献策。
2.讨论、确定本次活动的主题。
3.统一认识,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确定为:教学设计和案例交流。
第二次教研组活动。
地点:石河子市第四中学初中部物理教研组。
反馈意见:1.整体设计方面:
1)选择的教学设计和案例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时间安排要紧凑,把交流的内容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
3)对涉及到的一些实验和场景进行改进,适当增加一些**和**。
2.实施过程的改进方面:
1)几位老师的发言时间不要过长,主要说观念;
2)要制定激励的措施,引导与会的老师积极参与交流,进一步挖掘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3)做好本次活动的评价工作,总结要全面。
教研活动的具体内容。
石河子市教委教研室教研活动:
物理教研活动程序。
一、主持人引言:
各位老师、同学们:下午好!
首先欢迎大家来我校进行教学交流!每一位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时,都会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经历过的一系列教研活动,在一次次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教研活动中,大家的思想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从而激发起我们个人的灵感与思维,于是,我们不自觉的走上了由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转变的道路,为了不辜负为我们搭建这个平台的组织者,更是为了在这条路上少走弯路,在现有条件下,做好我们自身的校本培训,根据我校教研的特点,我们今天选择的活动主题是:如何将新课程教学教法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选择的活动形式是教学设计与案例交流。
二、介绍活动环节:
活动是这样安排的:
1)首先由蒲李瑞老师给大家谈谈自己对撰写教学案例的认识。
2)其次由李新春、陈立新、于震、韩宇几位老师和大家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交流。
3)然后是各兄弟学校的教师为大家进行教学设计和案例交流。
下面我们就开始活动!
三、活动展示:
蒲李瑞老师发言:
教学案例与它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石河子第四中学蒲李瑞。
其实“教学案例与它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粟老师在刚开学的第一次教研活动中已经给大家谈到过了,下面我就简单的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我校校长三年前就要求每位一线教师每学期必须撰写五篇教学案例,同时对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进行全校**流,以此提高大家对撰写教学案例的重视,这项活动的开展在我校教师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通过教学案例交流,实现了对教师的校本培训。所以,教学案例是独具特色的教师培训材料。近年来,国际教师教育研究表明:
教师培训采用“基本课程+案例教学+实践反思”的模式,这是造就有经验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必由之路。其中案例处于纽带和中介的地位。那么什么是案例?
案例究竟具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一、什么是案例?
案例”一词最早出现在医学界和法学界,其英文名称为“case”,引申为“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的事件”。医生和律师通过一个个具有典型性、普遍性事件的积累,获得处理具体事件的技能,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概而要之,“案例”就是一个个富有深刻道理、发人深省的真实故事,此类故事有叙事的一般特征,即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和结果。
教育领域中的案例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它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的具体情境,展示特定教学活动的发生、发展与效果,包含着特有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处置方式,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和感情。教学案例具体、形象,比理念语言和经验语言的描述更真切,因此在呈现与交流问题时,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二、教学案例在教研活动中的作用。
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案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将听讲式培训导向参与式培训,在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开放式**和多角度解读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一个典型的案例有时也能反映人类认识实践上的真理,从众多的案例中,可以寻找到理论假设的支持性或反驳性论据,并避免纯粹从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得出的偏差。
三、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看:**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看:**写作一般采用演绎思维,思维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采用归纳思维,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如实反映。前者写在教之前,是一种预期;后者写在教之后,是一种结果。案例与教学实录的文体与实例比较接近,其区别也体现了案例的特点和价值。
3、案例不同于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
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兴起来的一种教育文体。它们也包含着教育情境和个人思考,但与教学案例有着明显的不同。教学随笔有感而发,形式比较灵活,可以边叙边议。
教学反思一般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和总结。教学随笔和教学反思侧重于教育工作者个人的工作方面,范围较窄,教学案例的范围要宽泛得多,既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既可以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其它地区的,小到可以是一堂课的片断,大到可以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
所以,教学案例归纳起来可以有以下特点:
1)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动笔前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是要对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
2)案例要说明结果。一般说来,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效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教学过程内涵的了解。
3)案例要有评析。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四、 案例欣赏。
我的一次“摩擦”
对很多初中生来说,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尽管有许多的生活体验,但他们往往熟视无睹,不能把生活体验转化为物理概念——看来小事例已无法引发学生注意,在“摩擦力”概念的导入上需要下一剂“猛药”。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摩擦力”的教学。
扛着一个木箱,我走进了课堂,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全部集中到了我的身上,我有点得意——起到吸引学生的效果了,接着我把箱子一端抵在一侧墙壁上,提出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问题:“在另一侧用力推箱子,能推动吗?为什么?
”我**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肯定会回答推不动,而且会回答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墙壁给箱子施加了反方向的作用力;如果这样,我再把箱子拖离墙壁,让一个学生上来再推一推,然后向其他同学介绍体会——箱子仍然受到阻碍作用,这时我再不失时机的点明:这种阻碍作用称为摩擦,由此而产生的力叫“摩擦力”,紧接着,我再提出第二个问题:
“如果箱子被推动了,还会受到阻碍吗?请同学们猜一猜,并用你身边的物体代替箱子,动手进行体验和检验”。我猜想:
学生一般会用书或笔盒做实验来验证,这样,“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摩擦力的方向和产生的效果。
果然,当我提出第一个问题后,第一个学生按我的预想回答了,为了让学生先形成片面认识,然后“拨乱反正”,我故意又请一名同学回答,果真又和我的设想一样。我暗自高兴,接下来,我又象征性地问了一句:“还有别的看法吗?
”,谁知,真的有一名女生举手说出了另一个观点,她说:“我认为箱子推不动的原因是受到了地面施加的力”。这种回答虽然和**的不完全一样,但事先我也考虑了肯定会有同学直接或间接说出受“摩擦力”这种可能。
所以,按预备的方案,我追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力吗?”,如果她回答说:
“叫摩擦力”,那么后面的教学应该也不难处理。
不想,那位女生的回答是——重力。由于这位女生的回答,接下来原先预想的学生活动加集体式讨论变成了一问一答:
什么是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物体受重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是……”使物体落向地面。”
“为什么重力会使物体落向地面?” 重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你认为推箱子时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吗?” 不是。”
通过自己的实验,你知道推物体时阻碍物体移动的力的方向是怎样的与推力方向相反。”
“可见,这个力是重力吗?” 不是。”
那么,是什么力阻碍了箱子的移动?” 墙的作用力。”
又绕回来了!
为防止再出意外,我赶紧按照事先的思路往下组织教学:“真的是只受到了墙壁施加的力吗?下面我把箱子拖离墙壁,请一位同学上来推推看,是否还受到阻碍?”
这几句话我简直是“一气呵成”——生怕再出现意外。
引入“摩擦力”的名词总算没出意外。在引入“滑动摩擦力”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更深一些,我临时作了一个变更:让学生推动课桌后,体会是否还受到阻碍作用。
我的想法是,推桌子时摩擦力较大,学生应该更容易感觉到。
不料,学生们一起叫了起来:“老师,不能推桌子,班主任说桌子坏了要我们赔!”
“那……那你们就在桌子上推动你们的笔盒或书本体会一下吧。”
体会“摩擦力”的存在,我设想的时间是五分钟,结果在实际教学中花了大约十五分钟。
问题出在哪儿呢?课后想来,根源在于我设计的导入情境,看似是突破教材的创新,但所选取的素材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基础,过于难、怪,有“新”而无“意”,恰恰违背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课失败了,但万幸的是,它使我的思维经历了一次有益的“摩擦”。
反思一得:从生活走向物理”,应该建立在学生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基础上,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把已知的生活体验转化为物理理念。教学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基础,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尽可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形成物理概念,用于导入概念的现象应简洁、直观。
我本节课所创设的情境,由于其中涉及的物理问题过多,再加上故设“陷阱”的做法,反而导致学生脱离了生活,陷入苦思。简单改变课本所设计的实验、改变课本所列举的现象的做法绝对不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程村中学关则攀。第六章力和机械。第一课时 6.1 怎样认识力。课时安排 2课时。三维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 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 推,拉,提,压 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通过观察...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程村中学关则攀。第六章力和机械。第一课时 6.1 怎样认识力。课时安排 2课时。三维目标 1 知识和技能 1 根据日常生活中学生较为熟悉的 推,拉,提,压 等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实例,能分析简单情况下的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通过观察...
八年级物理教案
4 测少算多 被测物体长度很大时,先测出其中的一小段,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算出物体的总长度。5 平移法 将被测物体的长度,用刻度尺上相应的长度代替。五 误差。1 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2 产生误差的原因有 客观因数测量仪器的不精确 实验方法初略 实验原理不完善 环境对实验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