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 《信客》教学设计

发布 2022-12-22 08:11:28 阅读 8222

《信客》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

1、品味描写信客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感受城市负面文化对农村的优秀的传统道德的冲击,了解传统美德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2、体会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简介余秋雨及这篇作品的时代背景。

1、师:余秋雨是当代著名的学者、散文家,浙江余姚人。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大概发生在上世纪前半叶,当时有许多浙江农村的农民离开家人去十里洋场旧上海谋生,在外谋生的人与家人之间需要联系,于是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出现了一种特殊职业叫“信客”。

(板书:信客)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品味描写信客为人及其人生遭遇的文句。

一)了解信客的职业特点。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13节,圈划出描写“信客”工作与生活的相关语句,从中体会一下信客这个职业有什么特点?

2、学生默读第1-13节,圈划相关语句。3、大组反馈。

二)品味描写信客人生遭遇的文句。1、师:出示:

1)他又要把死者遗物送去,这件事情更有危难。(2)他说:“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师(出示):默读第节,边默读边思考:把遗物送去,这件事的危难表现在**?给发了财的同乡送信,那次经历的凶险表现在**?年轻的信客面对的这些人有哪些特点?

三)品味描写信客为人的文句。

1、师:请同学们默读第12节到第23节,边默读边思考:

1)面对这些事与人,年轻的信客是怎么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2)将信客与周围人的为人相比较,并结合材料上所给的三段话,思考:当时的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

边默读边思考,把你的理解写在书上。

2、学生读注悟,教师巡视。3、同桌讨论。4、大组反馈。附材料:

1)老人逼着他讲各个码头的变化和新闻。历来是坏事多于好事,他们便一起感叹唏嘘。(在第12节)

2)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多数都不是来收发信、物的,只是来看个热闹,看看各家的出门人出息如何,带来了什么稀罕物品。农民的眼光里,有羡慕,有嫉妒;比较得多了,也有轻蔑,有嘲笑。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第14节)

3)都市里的升沉荣辱,震颤着长期迟钝的农村神经系统。(在第15节)

八年级语文教案。

1、师:随着时代的发展,信客,作为一种职业其消失是必然的,但今天我们应该保留哪些信客身上表现出的传统美德呢?

2、师:我们一起读一下全文的最后一节,边读边思考:人们需要这些传统美德吗?你从哪些祠句感受到的?

信客》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

信客 教学设计。一 析字解题,对比导入。信 字是一个会意字,由 人 和 言 两个字根组成。人 言 为信,口信 书信 诚信 客 奔走各地从事某种活动的人,这种人一般居无定所。余秋雨笔下的 信客 就是奔走在城乡之间送信取物的人。二 概括事情,梳理脉络。一 重点叙写老信客丑闻败露 托付工作 二三四 集中叙...

八年级语文教案 《信客》教学设计

信客 教学设计12 八年级语文教案 信客 教案设计授课对象 初二上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积累词语,读准其音,理解其意。2分析事例,感受信客的为人并向其学习高尚的品格。3理清结构脉络,理解作者先写老信客的原因。重点2分析事例,感受信客的为人并向其学习高尚的品格。3理清结构脉络,理解作者先写老信客的原因...

八年级语文教案 《信客》教学设计及反思

信客 教学设计及反思。八年级语文教案。一 导入 同学们,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 呼机 手机 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 电信业的迅猛发展,给忙碌的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手机短信相互祝福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提及20世纪初期的乡间,对外通信往来主要依靠一种特殊职业人 信客。也许人们难以想象,其实在很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