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发布 2022-12-18 10:21:28 阅读 2019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长海一中程梅兰。

《故宫博物院》教案。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特点。

2、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复杂事物的写作思路。(掌握适当的方位词语)

3、培养学生珍视、热爱故宫博物院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掌握并运用空间顺序。

课前准备:1、搜集故宫资料,平面图,准备课件,多**等形成对故宫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设想:课本上的文字介绍与**,多**有机结合,从而生动直观让同学们了解故宫博物院,真实地体味空间说明的写作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课文。

故宫曾经是我国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幸置身其中,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建筑的精美和布局的完整统一。特别是在那连绵错落的宫殿中所珍藏的无数稀世珍宝更是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民,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提问)哪些同学去过故宫?请讲讲你见到了哪些建筑?(略)从刚才同学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同学未到故宫,那么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介绍故宫的。

二、整体感知。

1、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请作者的写作思路,说出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

2、 介绍说明文三种说明顺序,这篇文章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故宫的?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你辨析清楚了吗?

3、空间顺序:

①屏幕显示故宫平面图(附有图示),依据作者的行踪路线,师生共同完成相应建筑物的介绍。

⑴教师从鸟瞰图(屏幕显示)开始,介绍作者由天安门-端门-午门的路线,扼要说明午门、金水桥和太和门广场。

(依次出现故宫鸟瞰图、午门、金水桥和太和门广场、铜狮。)

⑵指定一位学生依次介绍“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依次出现太和殿外景和内景、中和殿、保和殿。)

⑶教师简介乾清门前小广场,强调前朝和后廷的划分。

(出现乾清门、前朝鸟瞰图。)

⑷请一位学生依次介绍“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依次出现乾清宫外景和内景、交泰殿外景、坤宁宫内景。)

⑸教师讲述东西六宫,着重点应放在养心殿和储秀宫。

(依次出现养心殿内景之正间、东暖阁、储秀宫内景二幅。)

⑹选出一位学生介绍御花园。

⑺教师介绍顺贞门、神武门及景山回望。

(依次出现顺贞门夜景、神武门。)

⑻小结:故宫如此宏伟的建筑群确实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我们定要珍爱和保护这文化瑰宝。

从故宫平面图中观察作者的行踪路线,试总结一下本文的空间说明顺序特点及适用范围。

②思考练习二: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交代参观路线和写出各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⑴交代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

(答案:“从…往里,沿着…穿过…到…”;走进…”;进了…就到…”;从…出…就到…”等等。)

⑵方位词语:

(答案:“北面”,“中心”,“中轴线上”,“后面”;“往北”等等。)

4.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作者运用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方法。介绍建筑物,首要是抓住事物的特征,此外,还弄清三方面内容:

①作者参观所走的路线;

②介绍作者行踪变化的词语;

③交待各建筑物位置的方位词语。

⒍作业:请以空间变化为顺序,为“长海一中校园”写一篇解说。

《桥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

能力目标:揣摩品味本文优美而富有意蕴的语言,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爱桥的原因。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导入桥“美”

用多**展示多幅桥的优美画面,并配上优美的**,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二、感知桥“美”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出示默读要求和思考内容:

默读要求:

1)集中注意力默读。(2 )学会在关键的地方作记号。

思考内容:

1)作者眼中的桥美在何处?

2)为了说明桥的美,作者主要举了哪几个例子?

三、赏析桥“美”

1、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四、整合桥“美”

1、文章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学了课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2、 课外练笔: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写自己所见过的最美的桥。

五、总结桥“美”

学生齐读:用心感受,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是美!

六、板书设计:

桥之美 小桥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画中桥街头市集。

桥环境。说"屏”》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感知文中古诗句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老师在生活中碰到了一个难题,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帮我解决。我的卧室也是我的书房。可是把学习的地方和休息的地方安排在一间房子里有很多的不便,而且也很**观。

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将我这间小房子里的学习和休息的地方处理一下,以便让我的生活空间更舒心更方便呢。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予以评说,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屏”)

教师课件展示几幅屏风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语: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留意思考下列的问题;学生稍作思考后自主回答感知到的内容。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该如何用自己的话给“屏”下个定义呢?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课文主要介绍说明了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留意的问题。)

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种类: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展示不同种类的屏的**,让学生获得直观印象,加深对屏的了解。)

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当、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速读课文,勾划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赏析:

学生在**声中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课文语句和文中作者引用的语句。

过渡:通过朗读,我们可以知道本文是一篇说明性很强的科学小品文。为了更透彻的了解这篇文章,让我们来共同讨论一下几个问题:

1、作者为了给我们介绍清楚关于屏的各方面的知识,都采用的哪些说明方法?请举出文中具体的例子,说说这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2、有感情的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课文语句和作者引用的语句,说说这些句子在抒情意境上和说明效果上起到了哪些作用。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投影全诗)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

“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生物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卢龙镇中学八年级生物学科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姓名2014年 8 月 30日。一 教学内容分析。植物的生活 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绿色植物的生理活动。包括 种子的萌发和芽的发育 根的吸收作用 叶的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几大模块的内容。种子的萌发是绿色开花植物一个生命周期的开始...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八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

1.babysit one s sister 照顾妹妹。2.visit one s grandmother 看望奶奶。3.spend time with friends 和朋友们一起度过时光。4.visit cousins 看望表弟等。5.go to sports camp 去运动野营。to the...

八年级五组八上第三单元整体设计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备课整体设计。一 单元学习目标。1.识记积累。积累识记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2.阅读。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2 借助联想和想象,感受山川景物之美。3 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3.写作 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1 转换视角观察景物。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