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有趣的浮沉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2、能根据沉浮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二)过程与方法。
1、能用不同方法感受到浮力的存在。2、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3、能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选择一个恰当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订简单的究计划。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3、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浮沉现象,对浮力有一种切身的感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教学准备。
石子回形针纽扣铁钉橡皮棉花海绵木块乒乓球带盖塑料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生活中,哪些物体会在水面上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新课讲解:物体的浮与沉。
1、活动可4人一组,合作进行。
2、“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在学生回答正确或对答案产生争议时,可自然开始本次活动。
3、学生**某物体的沉浮特点时,如棉花、海绵、小瓶(有盖与无盖)、废纸等,如果有争议,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的根据,再让学生根据**将材料在实验桌上分门别类地摆开。
4、指导学生实验时,一定要强调操作方法,如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现的现象等。
a)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可根据各组实验情况,适时提出一些有关沉浮原理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能浮在水上的物体都比沉下去的物体小?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上,有的却要沉下去?
b)可以边实验边记录,也可以在实验结束后集中记录。如材料较多,可以给物体编号,记录时只记某物体的号码即可。
c)活动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是否正确,并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引导学生选择问题,燕自由结组。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问题做个简单的统计,明确各组的任务。
2、实验前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每次尝试都可作为一种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时,要指导学生说清过程和结果(即说清楚实验步骤和看到的现象),更要启发学生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4、可让学生用刚获得的经验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打捞沉船的方案、推测潜水艇的沉浮原理等。
感受浮力。1、分成4人一组。
2、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自然进行。例如,学生交流时可能会提到:“我把瓶子向下按,有顶手的感觉”;“橡皮泥在水里变轻了”等现象。
教师可适时提示其他同学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从而开始本活动。
3、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按顺序认真体验1—2次,要轻轻往下按物体,再慢慢将手抬起。4、活动后可引导学生具体谈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如果学生始终没提到过浮力这个概念,此时要告诉学生,在水中感觉到的那种往上顶手的力,科学上称为浮力。
5、活动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在插图的启发下,举一些日常生产生活中和浮力有关的实例。如:船、游泳圈、救生衣、救生衣、淘米、煮饺子等。
三年级科学11 《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目标 1 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浮沉 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和假设 能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2 培养合作 细致观察的学习习惯,能体会到科学 要尊重证据 3 知道水有浮力,能举例说出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材料盒 木块 石头 橡皮筋 曲别针 钩码 泡沫块 测力计 记录纸 笔。...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有趣的浮沉现象青岛版
有趣的浮沉现象 教学反思。1.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这节课通过观察 礼物 猜想它们在水中是浮还是沉,亲自动手实验 小组讨论交流,激发起学生科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知识,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探求的愿望。较好地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2.教师需要...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设计及反思
11有趣的浮沉现象。教学目标 1 能根据自己观察的浮沉现象提出猜想和假设 能采用简单的仪器对物体的沉浮原因进行定量的观察 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 会通过观察 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2 愿意合作与交流 通过实验 体验科学 要尊重证据 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由浮力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意识用学到的知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