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述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答:从宏观角度看,其研究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超越日常生活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经验;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从微观角度看,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有:
①、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培养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2、试述课堂提问的要求。
答:①、合理地设计问题;
、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3、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①、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
答:一方面,国家和**应对教师专业化的形成系统的保障。
、加强教师教育;
、制定法律法规;
、提供经济保障。
另一方面,教师个人需要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出主观努力。
、善于学习;
、恒于研究;
、勤于反思;
、勇于实践。
5、试述学生的特点。
答: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6、为什么说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答: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括三层含义:
、学生具有和**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学生具有发展的需要。
7、试述现代学生观。
答:①、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c、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d、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
b、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c、学生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a、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c、学生是责任主体。
8、试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答:第一,首先教师方面应该做到: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发扬教育民主;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学生方面应该做到:
①、正确认识自己;
、正确认识老师。
最后,其他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健康地学习,着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9、试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答:①、教学目标明确讲究教学艺术;
、教学内容准确板书有序;
、教学结构合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方法恰当。
10、试述活动中心论的优缺点。
答:优点:①、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
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
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很难保证。因此,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另外,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
11、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答:①、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12、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答: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13、试述班级授课程的优缺点。
答:班级授课程的优点: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
班级授课程的不足:
、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14、论述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答:①、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
、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探索个别化教学。
15、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6、试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答:(1)、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德育行为的养成;
、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2)、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确立符合中小学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坚持知和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
机制,建立科学的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17、试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答: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培养正确的**和良好的班风。
18、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答:①、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课程管理制度。
19、试述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
答:①、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0、试述新课程改革中新的教学观。
答:①、教学时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
21、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
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相结合;
、整合校内课程和校外课程;
、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制定领域;
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
22、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是什么?三维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1)、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石基础性目标,重在智能的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重在人格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性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和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途径。
可以说,知识与技能是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过程与方法是。
策略,三者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有机体。
23、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①、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认知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过程的基础,情绪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知过程;
、人的情绪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情感。
24、说课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不是唯一的标准;
、处理好说课和备课的关系,说课不能照教案说;
、处理好说课与上课的关系,说课不能视听课对象为学生;
、说课要注意详略得当,突出“说”字,切忌“读”和“背”;
、准备说课教案时要多问“为什么”。
25、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答:①、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 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答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 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 心理安全 和 心理自由 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 论述题练习二。1.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努力做到 第。一 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首先,教学内容丰富 新异 逻辑性 系统性强。因为新异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 反应和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断更新。这样,就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简述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述也可 在教学实际中,可以结合各门学科的内容来训练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常常是由教师和教材提出的,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已知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