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以及研究的原则和方法的了解,尤其是对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各个流派的观点的整体把握情况。
二、考试内容。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2、实验教育学及其代表人物。
3、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
4、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特点。
5、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6、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7、联结——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8、人本主义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9、现代信息加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10、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一般心理现象和大学生身心活动的特点的认识。
二、考试内容。
1、人的心理现象。
2、大学生身心活动的基本特点与教育。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察学习者对学习的含义、学习的分类,特别是各种学习理论观点的把握和运用水平。
二、考试内容。
1、学习的含义。
1)广义的学习。
2)狭义的学习。
2、布鲁姆的目标分类。
3、加涅的按学习结果分类。
4、冯忠良按学习内容分类。
5、桑代克的联结学习论。
1)学习是联结的观点。
2)尝试错误的观点。
3)三个学习定律。
6、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1)操作条件发射的含义。
2)强化的观点。
7、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1)顿悟的含义。
2)顿悟产生的条件。
8、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
1)认知结构。
2)发现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3)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见第四章)
10、建构主义学习论。
1)建构主义知识观。
2)建构主义学习观。
3)建构主义学生观。
一、考试目标。
主要考察学习者对陈述知识、程序知识以及策略知识的理解情况。
二、考试内容。
1、知识学习的界定。
2、知识的分类。
1)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
2)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3、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命题。2)命题网络。
3)图式。4、奥苏伯尔关于认知同化的观点及学习中的三种同化形式。
1)同化的相互作用观。
2)三种学习同化的形式。
a下位学习。
派生下位或派生类属(derivative subsumption)。
相关下位或相关类属(correlative subsumption)。
b 上位学习。
c 并列结合学习(combinatorial learning)
5、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产生式。
2)产生式系统。
5、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复述策略。简单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组织策略。
6、高校****技能的学习。
1)运动技能的定义。
3)运动技能的分类。
7、运动技能的结构。
1)运动技能的构成成分。
一般认为运动技能包括三个方面的成分。
动作或动作组
知觉能力。体能
2)运动技能层级。
动作语汇的获得。
连锁与辨别。
问题解决。8、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9、高校****技能的培养。
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是否掌握了有关迁移的基础知识和自觉运用迁移理论促进学生迁移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1、学习迁移的界定知。
2、学习迁移的分类。
3、形式训练说基本观点。
2)共同要素说基本观点。
3)经验类化说基本观点。
4)关系转换说基本观点。
4、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认知技能与策略。
4)定势的作用。
5、高校学生迁移能力的促进。
1)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一、考试目标。
1、考察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对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策略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察在在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二、考试内容。
1、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2、问题的分类。
1)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
2)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
3)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4)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3、创造力的含义。
4、问题解决的过程。
发现问题。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5、奥苏伯尔和鲁宾逊(问题解决的模式。
6、问题解决的策略。
1)算法策略。
2)启发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
目标递归策略。
7、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3)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4) 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
6)情绪和动机状态。
8大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1)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2)创造力的开发。
a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b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
c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学习动机含义、动机分类及相关知识的把握程度,特别是几种动机理论的消化理解程度,以及在高校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问题。
二、考试内容。
1、学习动机的界定。
学习动机就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2、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3、学习情境中的动机。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3、耶基斯——多得森定律。
4、学习动机的理论。
1)强化理论。
2)成就动机理论。
a基本观点。
b代表人物。
默瑞(麦克兰德(
阿特金森(3)归因理论。
a基本观点。
b 代表人物。
海德(f.heider,1958)的观点。
罗特( 的观点。
韦纳(b. weiner) 的观点。
c归因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
4)自我效能感理论。
a基本观点。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b代表人物。
4、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设置合理目标。
2)有效利用反馈与评价。
3)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
5)利用竞争与合作。
6)增强自我效能感。
7)进行归因训练。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自我意识、自我教育的理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过程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二、考试内容。
1、自我意识的内涵。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
3、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
4、自我教育的含义。
5、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 全面地认识自我。
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
通过自我来认识自己。
2)正确地对待自我。
积极悦纳自我。
理智对待自我。
乐观憧憬自我。
3)努力地完善自我。
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的子目标。
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培养坚强的意志与顽强的毅力。
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控。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群体特征、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以及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了解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以及高校人际关系的维护和建立。
二、考试内容。
1、群体和群体特征。
1)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
2)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
3)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社会助长。
2)社会惰化。
3)社会惰化现象产生的条件。
4)群体极化。
5)从众。a从众的含义。
b影响从众的因素。
4、班集体的类型。
5、集体**及其作用。
6、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7、非正式群体及其特点。
1)心理相容。
2)凝聚力强。
3)会产生非正式领导。
8、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9、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原则。
2)尊重原则。
3)真诚原则。
4)理解原则。
5)社会交换原则。
10、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1)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主动交往。发现并赞赏别人的优点。
合理对待批评。
2)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避免争论。维护他人的自尊。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学会批评。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品德与道德关系的理解,了解品德的主要理论,学会和掌握一些方法对高校学生进行行为矫治。
二、考试内容。
1、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2、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3、几种主要的品德理论。
1)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2)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
5)埃里克逊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4 、高校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治。
1)学生品行不良矫正的心理依据。
2)不良品行矫正的几种常用方法。
a防范协约法。
b表征性奖励法。
c强化暂停法。
d过错矫正法。
e榜样示范法。
一、考试目标。
考察学习者对心理健康概念、心理健康标注的了解程度,了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理解高校心理咨询原则和常用的心理**方法。
二、考试内容。
1、心理健康界定。
2、心理健康的标准。
2、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3、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
1)什么是心理障碍。
2)高校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分析。
4、 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
1)保密原则。
2)信赖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
5)时间限定原则。
5、高校心理咨询和**常用方法和技术。
1)高校心理咨询的一般方法。
a会谈法。b观察法。
c测验法。2)心理**的主要方法。
a精神分析**。
b行为**。
c认知**。
d人本主义**。
一、考试目标。
1、考察学习者是否能够运用教学设计理念设计和评价教学效果,能否运用教学设计的观点分析具体的教学案例。
2、考察对教师威信,教师成长与发展过程等问题的理解。
二、考试内容。
1、教学设计中的心理问题。
1)教学设计的概念。
2)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a确定教学目标。
b组织教学内容。
c分析教学对象。
d选择教学策略。
e选择教学方法。
f选择教学形式。
g选择教学传媒。
h确定教学效果。
2、教学交往的型式分析。
3、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原理。
1)教学设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2)教学设计的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 重点讲授大纲。第一章高等教育心理学绪论。1 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2 教师的三种教育水平。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 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2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3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 有意义接受 学习理论。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1 耶尔克斯...
高等教育心理学培训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理解意识的意义及其特征 理解心理学的概念,掌握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三种心理过程的概念及其关系,理解个体心理的构成 并能够区分心理动力系统和个性差异包含的个性因素 心理的实质,并能够清楚地阐述脑 心理和客观现实的关系。3.理解教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1.科学而全面的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 2.理解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掌握完整的教学活动应当包含的过程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实质 3.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1.理解教师的多重社会角色 2.了解教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