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要点

发布 2022-10-19 01:26:28 阅读 4776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

第二章专题二。

25、教师威信的变化(60)

在其他因素作用下,教师威信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或继续发展或提高,就是教师威信的变化。

引起教师威信变化的因素:

1、客观因素:如社会变迁、学生发展等

2、主观因素:如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教育教学技能等。

影响教师威信丧失的主观因素有以下几点:

1) 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求知欲弱(会导致教师的知识面窄,既不重视本学科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更不注意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在信息时代,一个闭目塞听、孤陋寡闻的教师威信肯定难以维持)

2) 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故步自封(会导致教师不敢创新,不能自我扬弃,自以为威信一如既往,实际上早已下降)

3) 随年龄增加教育观念变得消极,教育态度变得冷淡(会导致教师的教学质量下降,引起学生反感)

第三章专题一。

2、心理发展(71):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稳定的变化。

1、自我意识(105) :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第四章专题三。

7、认知-发现说(144)

第五章专题四。

20、知识的分类(164)

美国科学哲学家波普根据知识的意义, 将知识区分为主观意义的知识和客观意义的知识。

主观知识是由某些天生的动作意义向以及某些意向和获得和改变组成,或者说,是由一定的方式行动、相信一定的事物、说出一定的事物的意向组成。它包括思想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大脑活动。波普认为,因为主观知识由生物体的倾向构成,所以最好称它为生物体的知识。

客观知识是由理论、推测、猜想的逻辑内容构成。例如,发表在报刊、书籍以及储藏于图书馆的各种理论,关于这些理论的讨论,与这些理论有关的困难或问题等。对科学知识而言,客观知识就是由问题、问题情境、假说、理论、论点和证据组成的。

2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164)

认知心理学根据不同的知识表征将知识划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能被人用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可以归结为5w1h

程序性知识则并不停留在人们仅能说说而已的状态,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的知识。

26、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175)

1)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

2)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

1)差民律强调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学习的影响。

2)组合律强调刺激物本身的结构是分出对象,产生清晰感知的重要条件。

3)活动律强调对象活动对感知的影响。

3)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更完善。

4)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

23、记忆的分类(180)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分类:按照记忆的内容,分为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和情绪记忆。

按记忆的目的性,分为无意记忆、有意记忆。

按记忆的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

形象记忆---以过去感知的事物形象为内容。

语词-逻辑记忆---以语词、概念、命题、思想为内容,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的特征。

动作记忆---以学过的动作为内容。

情绪记忆---以个体经验过的情绪和情感为内容。

无意记忆---没有预定目的,不经过专门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记忆。

有意记忆---有明确目的、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干预下进行的记忆。

感觉记忆---又称瞬时记忆,是指持续时间仅约0.25-2秒钟的记忆。

短时记忆---指信息保持在5秒至2分钟之内的记忆。

长时记忆---指从一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终身保持的记忆。

情景记忆---有关个人生活经验的记忆,又称为自传式记忆。

语义记忆---指人们对于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

指个体对周围世界中事物的认识,特别是对代表事情之抽象符号意义的了解。

11、定势(202,226)也称心向,是指先前活动对后续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第六章专题四。

6、问题解决(215)--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事实上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8、创造性的心理结构(230)

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动机因素、人格因素。

第八章专题五。

13、心理冲突(291)又称心理失衡,属于轻微的心理异常。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排斥的情绪、动机或价值观,个体既不能丢掉一个保留一个,又不能把两者在较高层面上整合起来,因而产生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第九章专题五。

22、人格的基本特征(310):(1)独特性;(2)稳定性;(3)整体性;(4)社会性;(5)功能性。

15、气质类型说(312):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气质是人格结构中比较稳定的与遗传因素联系密切的成分,相当于平常所说的脾气、秉性。

1 8、人格障碍(324)也称病态人格,是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

人格障碍特征:

1) 一般始于儿童、青少年期。

2) 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

3) 常把自己所遇到的任何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错处。

4) 认为自己对别人无任何责任。

5) 总是走到**就把自己的猜疑、仇视和固有的看法带到**。

6) 行为后果有害。

7) 否认自己有人格障碍。

第十章专题六。

16、激励的要素(345):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包括诱因)

9、需要(346)--人为了求得个体和社会的生存、发展,必须有一定的事物支持,例如食物、衣服、劳动、交往等要求反蝒在人脑中,就形成了需要。

2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228,350)

人从事活动的动机强度会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研究表明,在一定限度内,动机强度和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问题解决效率。动机太强会使个体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影响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_动机太弱则易于被无关因素吸引,使个体无法专注于问题。

动机强度适中时,个体心态稳定,思维灵活,全神贯注,有利于解决问题。

14、动机斗争(354)

动机冲突主要有四种形态:

1) 双趋冲突:即两人并存的目标对人有相同的吸引力,以至于无法抉择而产生心理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2) 双避冲突:即两个事情同时对人产生影响甚至威胁,而无法兼避所形成的心理冲突。“左右为难、进退维谷”

3) 趁避冲突:即人对同一事物同时具有趋近或回避的动机,以致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玩好但好钱多”

4) 多重趋避冲突:即人面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目标时,每种目标都具有吸引力和排斥力所产生的心理冲突。

成就动机(355)--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成就动机包含三点含义:

1) 指个人追求进步以期达到目标的内在动力。

2) 指从事某种工作时,个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倾向。

3) 指个人在不顺利情境中,冲破障碍克服困难奋力达到目标的心理倾向。

1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358):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归因(366)

归因就是寻找行为的原因。

海德认为当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和失败时,一般会把原因归结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个方面。外部原因指环境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机遇等。内部原因指个体本身的因素,如能力、努力、兴趣、态度、人格等。

3、挫折(367)

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第十一章专题二。

27、有效教学的理念(390)

有效教学将如下理念贯穿在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之中。

1) 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评教学是否有效的最主要标准)

2) 关注教学效益。

3) 关注可测试和量化。

4)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

5) 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12、案例教学(404)--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19、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409)

(1)角色改变 (2)教学反馈 (3)现场指导。

28、教学反思的作用(410)

1)教学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

2)教学反思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

3)教学反思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

第十三章专题五。

10、从众(473)--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

第二部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第五章专题四。

2、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197)

(1)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复习 2)多样化复习 3)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

4)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5)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

6)合理分配记忆材料,避免相互干扰。

(2)利用外部记忆的手段(如笔记、卡片)

第六章专题四。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222,228)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情境因素:1)刺激模式 2)问题的信息量 3)问题的具体性。

2) 心理因素:

1)认知因素(问题表征、知识、生活经验、定势)

2)情绪与动机因素(情绪、动机)

3)人格因素(智力水平、人格特点)、

问题解决培养:

1) 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

2) 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

3) 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

4)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

5) 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6) 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7) 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第七章专题五。

3、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257,272)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

1 遗传素质。

1)通过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

2)通过气质类型影响人格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

3)通过性别影响人的品德发展。

2 环境和教育。

1) 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1、家庭气氛 2、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期望 3、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

2) 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1、学校德育 2、校风和班风 3、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

3) 社会环境的影响;1、社会风气 2、民族文化

3 主观因素。物理环境是客观环境,行为环境是个体意识到的环境,因而是主观的。行为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社会环境的熏陶和学校、家庭教育的影响都是品德发展的外部条件,这些外部条件的影响只有被学生意识到,并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才能在品德发展中产生作用。主观因素是大学生品德发展的内在条件。在环境和教育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学生品德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由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

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因素和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在品德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它们起的作用也不同。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 教学对象 编写单位 编写时间 必修。湖北省高校新教师。湖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2017年6月。一 课程说明。1.课程简介。高等教育心理学 高等学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课,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 学 与教师的 教 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该课程着眼于提高高校...

高等教育心理学要点

题型。1 单选 10 1 10 2 填空 10 1 10 3 判断题 10 1 10 4 简答 7 6 42 答要点 5 论述 2 14 42 结合学习和教学 第一章绪论。考点 1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 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2 心理学主要流派。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弗洛伊德,主要研究人的潜意识 ...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

1 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答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动物心理和人的心理。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活动经常表现出来的各种形式 形态或状态。2 意识的特征 能动性 目的性 具有自我意识。第一章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 心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答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 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