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心理学是研究( )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a.行为。b.客观现实。
c.心理现象。
d.抽象思维。
2.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3.人们通常都有这样的感受:遇到高兴的,往往使人精神愉悦,心情激动;如果身体不适,情绪往往就不好,这是因为( )
a.人的心理活动**于心脏。
b.人的心理与生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c.人的心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人脑。
d.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人的言行来表现的。
4.把煤放在日光下,把白粉笔放在阴影里,尽管前者反射的光比后者更多,但看起来依然是煤较黑,粉笔较亮,这是( )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组织性。
5.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无意注意。
d.随意后注意。
6.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类,可将记忆分为( )
a.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b.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
c.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抽象记忆。
d.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看完《西游记》后,脑中产生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d.表象形成。
8.5岁的玲玲想吃糖,她认为自己的玩具娃娃也想吃糖,这说明其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a.单维思维。
b.不可逆。
c.自我中心。
d.具体逻辑推理。
9.下列哪种记忆类型,符合俗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不休”?(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0.下面哪一点说的不是思维的特点?(
a.直接性。
b.与语言有密切关系。
c.间接性。
d.概括性。
11.在个体发展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 )
a.形象思维、动作思维、抽象思维。
b.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c.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
d.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作思维。
12.当人处于应激状态下时会出现肌肉紧张、血压升高等反应,这是情绪的( )表现。
a.主观体验。
b.外部表现。
c.生理唤醒。
d.行为反应。
13.动机产生的条件是( )
a.内在需要。
b.外在刺激诱因。
c.兴趣和爱好。
d.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
14.在方式上,形成儿童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 )
a.教育的结果。
b.模仿的结果。
c.自我形成的结果。
d.强化的结果。
15.小学儿童遭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是( )
a.攻击性行为。
b.难以相处。
c.不良品行。
d.其他特征。
16.儿童的兴趣由直接转化为间接,与他们的( )直接相联系。
a.交往水平。
b.认识能力。
c.情感状态。
d.意志水平。
17.( 的水平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
a.情绪特点。
b.自我意识。
c.日常心态。
d.社会关系。
18.注意力的转移与人的气质类型有关,注意力容易转移的气质类型是(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9.“印度狼孩”的事实说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 )
a.后天的饮食因素。
b.居住条件因素。
c.后天的环境因素。
d.教育因素。
20.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尽可能地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组织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复述策略。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按照巴甫洛夫的观点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2.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订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是。
3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
4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使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
5.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叫。
6.儿童在学校教学条件下,主要通过和两种方式掌握概念。
7.过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8.反映小学儿童择友过程中所采用的其他非本质关系,包括传递关系或一些其他关系。
9.所谓是教师针对不受欢迎儿童在交往活动中不规范的交往行为和错误观念,制订训练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告诉儿童,向他们详细介绍在某一特定情境下应该怎么做,让他们按教师提供的交往策略,练习新的行为模式。
10.成就需要是与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具体表现,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
11.儿童的是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12.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每一年龄阶段,都具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称为。
13.陆钦斯的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14.教学监控过程包括自我校正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
15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16.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心理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2.感知规律在教学中应如何运用?
3.简述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训练的方法。
4.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意志?
5.简述小学儿童兴趣发展的特点。
四、论述题(10分)
有些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后尽情玩,考前加夜班,考试成绩一塌糊涂。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为什么这样?应该如何做才能学到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2.a【解析】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3.b【解析】人的心理与生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4.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知觉的恒常性。
5.d【解析】学生在记课堂笔记时对汉字字形结构正误的注意属于随意后注意。
6.d【解析】根据信息加工与记忆阶段分类,可将记}乙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7.a【解析】此题考查再造想象的含义,题干中表述的过程没有创造的成分。
8.c【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单维性、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等特征。认为其他人或物的思维与自己的一样是自我中心的表现。
9.c【解析】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属于情绪记忆。
10.a【解析】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由此可排除a项。
11.b【解析】在个体发展中,思维发展的顺序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12.c【解析】生理唤醒是指伴随情绪与情感发生时的生理反应,它涉及一系列生理活动过程,如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内外分泌系统等活动。
13.d【解析】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引起动机的两个条件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个体的内在条件——需要,个体的外在条件——诱因。
14.b【解析】在方式上,攻击行为主要是模仿的结果。
15.c【解析】不良品行是小学儿童遭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
16.b【解析】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与人的认识能力直接相联系。
17.b【解析】自我意识的水平是个性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18.b【解析】由多血质的特征可知。
19.c【解析】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遗传和环境。“印度狼孩”的事实说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先天遗传素质外,还有后天的环境因素。
20.d【解析】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提高学习效果,尽可能地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种学习策略属于复述策略。
二、填空题。
1.条件反射2.实验法3.注意稳定性4.感知觉5.再造想象6.概念形成概念同化。
7.情感8.空间距离传统关系9.口头指导10.交往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1.自我认识。
12.年龄特征13.量杯14.自我检查自我强化15.刺激分化16.教学目标。
三、简答题。
1.心理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答:普通心理学——研究正常成年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它是心理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一生中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学科。它的主体是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征。这里的儿童指0~17岁的未成年人。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学科。如研究群体的共同心理、群体如何影响个人。交往与人际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2.感知规律在教学中应如何运用?
答: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根据感知规律,正确组织直观教学。
1)根据感知规律,作用于感官的刺激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清晰的感知觉。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板书、挂图、实物模型的大小,还是教师讲课声音的高低,都必须适当,以便使全体学生都能看得清听得明。
2)根据知觉的整体性,时空上接近和相似的刺激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感知。因此,教学内容应分节分段,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教师板书应注意空间布局和排列顺序。
3)根据知觉的选择性,对象与背景间的差别越大,越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教具、绘制图表、进行演示实验以及板书时,就要增大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使学生获得鲜明清晰的印象。
4)根据知觉的理解性,言语指导在理解知觉对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感知更加迅速、完整和准确。因此,在直观教学中,教师必须伴以言语的解释或说明,把直观和言语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迅速理解感知对象。
5)根据感知的协同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常常是通过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实现的。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完整、准确的知觉,教师要尽可能使学生的眼、耳、口、鼻、手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活动,这样将大大提高直观的效果。
6)根据感知的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被感知。因此,教师在制作和使用教具时,应尽可能变静为动,变死为活。
3.简述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品质训练的方法。
答:(1)流畅性训练。
用词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用一个基本字组词,说出一个词的多个近义词等。
联想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想出与某事物相关的其他事物。
观念流畅性训练,如在一定时间内提出尽可能多的满足一定要求的观念、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答案。
表达流畅性训练,如按照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语意要求,用尽可能多的词汇造出—个句子。
2)变通性训练。
物体功能变通性训练,如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列出砖块、回形针等物体尽可能多的功能或用途。
遥远联想变通性训练,如训练学生能在意义相差甚远,表面看似不存在联系的事物间建立新联系。
问题解决变通性训练,如要求学生解决一系列问题,而其中每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运用不同的策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与变通性。
3)独特性训练。
命题独特性训练,如要求学生对所给的一段故事情节给出一个适当的又富有新意的题目,并且越新颖越好。
后果推测独特性训练,如列出一些事情,让学生独特性地想象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故事结尾独特性训练,如给出一些故事或寓言,缺少结尾,要求学生以独特性的结尾完成这些故事或寓言。
问题解决独创性训练,要求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尽可能用独特的方法去解决。
4.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意志?
答:(1)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
2)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
3)教育儿童正确地对待挫折。
4)在困难环境中锻炼小学儿童的意志。
5.简述小学儿童兴趣发展的特点。
答:(1)学习上由直接兴趣向同接兴趣转化。
2)兴趣广度的发展。
3)兴趣稳定性的发展。
四、论述题。
有些学生上课认真听,课后尽情玩,考前加夜班,考试成绩一塌糊涂。请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为什么这样?应该如何做才能学到知识?
答: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人们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
这些学生的学习违背了遗忘规律,表现在只是上课时认真学习,考试前临阵磨枪,而没有效地及时复习,使知识牢固化。要学到扎实的知识就应该根据遗忘规律合理地组织复习。首先复习要及时;其次,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再者,复习分量要适当,既要避免过度疲劳,又要提倡“过度学习”;最后,复习时要将学习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 试题。一 名词解释 每小题4分,共20分 1 遗传 是指亲代将自己的生物学特征传递给子代的生物学过程。2 学习动机 是推动和维持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因。3 发展 通常是指人类从胚胎 出生 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变化的过程。4 性格 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小 学 教 育 心 理 学 试 题。txt明骚易躲,暗贱难防。佛祖曰 你俩就是大 当白天又一次把黑夜按翻在床上的时候,太阳就出生了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 多选或未...
小学教育心理学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 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 人脑所形成的事物的映像与它所反映的事物本身之间的区别是 a 前者是第一性的,后者是第二性的。b 两者皆是第一性的,只不过是事物的映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c 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一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