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14:03:28 阅读 4585

第一节什么是管理心理学。

一、管理心理学的概念。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协调人际关系,满足职工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管理效能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个体心理。

资料:个体心理差异对工作的影响。

1、员工的生产能力各有不同。

2、员工对于完成高质量工作的渴望不同。

3、员工对于承担工作决策责任的倾向不同。

4、员工所喜欢的领导方式各有不同。

5、员工对于组织的忠诚度各不相同。

二)群体心理。

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要比独处时复杂得多。比如,一个非常注重经济利益的人,如果群体成员鄙视这样的价值观,他就可能在群体活动中尽量掩饰这一特点。也就是说,在群体中,每一个成员的心理状况都与其他成员息息相关,也与群体本身的特点密切联系。

案例:三个和尚的故事。

三)组织心理。

组织心理是指在实现同一目标而组合起来的两个或多个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群体在组织环境影响中所构成的心理或行为。是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它是管理心理学研究中最有特点的一部分内容。

组织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与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有很大的相似性,但由于组织结构比群体结构复杂,因而影响组织行为的因素也就更加复杂。组织中的领导心理与行为、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文化建设、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都是影响组织行为、组织效率的重要因素。

参见: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三、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

1、推进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管理出效益)

2、充分发掘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3、增强思想工作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4、提高领导者自身素质,改进领导方法,讲究领导艺术。

第二节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古典管理心理学阶段。

古典管理心理学阶段大概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20年代,其理论研究的中心是如何通过改进工作条件、建立工作规范、加强管理的科学性来提高工作效率。主要代表人物是泰勒和闵斯特伯格。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勒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认为劳资双方不应为争夺少得可怜的一小块利益而喋喋不休,而应设法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产出和利润,提高工资和改善劳动条件。只有这样,大家的日子才好过。

他认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泰勒运用°时间动作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搬铁块± 、铲铁砂和煤炭±、°金属切削± 等多项试验,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工作流程图±、°计件工资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

二)闵斯特伯格的工业心理学理论。

闵斯特伯格关于疲劳问题的研究:

闵斯特伯格认为研究疲劳问题对提高工业生产效率非常重要。他和他的继承者研究了许多工厂每天和每周的工作曲线。典型的日产记录表示出,每天上午。

九、十点钟产量有轻度的增加,而中午饭前产量下降,午饭之后产量又上升,但不如上午。

九、十点钟的情况,下午下班前,产量急速下降。一周的产量也表示出类似的情形,星期一的产量平常,星期二和星期三是最好的记录,然后逐渐下降,直到星期六为止。

二、行为管理心理学阶段。

一)“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试验 --乔治·梅奥。

2024年开始,美国西方电气公司在芝加哥附近的霍桑工厂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最初的目的是根据科学管理原理,**工作环境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后来梅奥参加该项试验,研究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工人劳动过程的影响。

2024年出版了《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提出著名的“人际关系学说”,开辟了行为科学研究的道路。

二)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勒温。他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决定于人的内在需要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他提出了著名的行为公式:

b=f(pe),其中,b代表行为,p代表个人,e代表环境,f代表函数。此公式的含义是,个人的行为(包括心理活动)是随其本身与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的。也就是说,一旦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复杂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确定了人们的行为。

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它们对群体的影响,就构成了群体的动力(群体活动的动向)。如果一个组织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人力资源和满足人们的最高水平的需要,就必须注意使组织群体中的个人关系相处得很好,这一点对领导者尤为重要。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24年出版了《人的动机理论》一书,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发展取决于人的动机的发展,高层次动机和行为的出现有赖于低层次需要的基本满足。如果希望一个人充分发挥出他的创造才能,就要提供条件使其一系列先行需要得到满足。

三、现代管理心理学阶段。

现代管理心理学阶段大致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的人们普遍认识到在管理工作中物质资本的作用不再突出,而人的作用日益显著,人已逐渐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成为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管理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研究领导行为、管理决策、组织变革与发展、团队建设、沟通、激励和跨文化管理理论问题;另一类是从个体差异的角度研究职务分析、人员选拔、培训、绩效评价和薪酬分配等理论和方法。也就是说,现代管理心理学研究者更强调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管理,强调社会环境、个性发展以及人际关系对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研究者们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丰硕的理论成果。

这些成果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组织管理中,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第三节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如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测验法等等。问题的性质不同,研究的方法也不一样,选择何种方法,通常取决于研究所提出的任务。几种常用的研究方法有:

一、观察法 ;

二、谈话法 ;

三、实验法 ;

四、测验法 ;

五、案例法 。

第一节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一、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感觉:物质对象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在人脑中产生的关于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感性认识的最初级形式。

感觉的主要形式:

1、视觉 2、听觉。

3、嗅觉 4、味觉

5、触觉。感觉的偏差:错觉幻觉。

差别阈限。引起差别感受的最小单位。

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以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

二)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刺激,使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和连贯的现实映象的过程。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好的感觉引起好的知觉。

三)知觉对信息的加工过程——认识过程。

知觉是个体对于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储存、解释的过程。

注意阶段、组织阶段、解释阶段、判断阶段。

二、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鸡尾酒会效应:在各种声音嘈杂的鸡尾酒会上,有**声、谈话声、脚步声、酒杯餐具的碰撞声等。当某人的注意力集中于别人的谈话时,他对周围的嘈杂声音会充耳不闻,但若一处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会立即有所反应,或者朝说话人望去,或者注意说话人下面说的话。

2、知觉的整体性。

根据以往的经验将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 。

3、知觉的理解性。

人们总是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印象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其稳定性 。

购买熟悉的产品、熟悉的品牌。

5、错觉。知觉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出现歪曲。

例如: 几何图形错觉。

运动错觉。时间空间错觉。

研究错觉的规律在管理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室内装潢、产品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中,若能合理巧妙地利用错觉,可以引起意外的心理效应。

另外,利用错觉还可以减少交通事故。 (案例:“杀人桥”变“安全桥”)

三、影响知觉过程的因素。

1、知觉者因素(参见教材18-19页)

知觉者因素包括知觉者态度、价值观、动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个性特点。有不少实验表明知觉结果受知觉者生理、需要、动机和过去经验的影响。

例如:经验因素——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动机因素——画家、樵夫、植物学家看见同一片森林会发出不同的感叹。

兴趣因素——每人每天接触约200个广告,你能记住多少?

期望、态度因素——对方球队犯规更多。

2、知觉对象因素。

知觉对象因素包括大小、强度、对比、运动、重复、新奇等。

相应规律:大小法则:

对比法则:目标与背景的关系。

强度法则:刺激物的强度。

动感法则:运动。

新颖法则:刺激物的新异性。

重复法则:重复次数。

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

3、情景性因素。

接近原则。相似原则。

连续性原则。

知觉的整体性原则。

根据以往的经验将客观事物的个别部分个别属性知觉为一个整体 。

第二节社会知觉。

二、社会知觉的特点。

a、寻找意义。

b、遵循图形——背景原则。

c、倾向于对信息进行归类。

d、偏向于运用“图式”

“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构架——一种心智模式。

改变心智模式:颠覆一贯态度、看法和观点。

第三节社会知觉过程的偏差。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会倾向于对复杂信息做简化处理,往往会采用省力的方法感知那些最明显的、对形成印象最必要的信息。人们往往会在知觉过程中走捷径、从而产生知觉偏差。

选择性知觉。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晕轮效应。刻板印象。

自我投射效应。

宽大作用。对比效应。

一、选择性知觉(鸡尾酒效应)

二、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1、第一印象的产生。

第一印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叫做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装等方面的印象,它往往是以后交往的根据。

2、第一印象的信息**

第一印象包括亲眼见到对方所获得的印象,也包括看到或听到对方的其他方面的材料时所获得的印象。

双方初次见面时获得的直接资料是外表与才华。

双方见面时获得的间接资料是对方的背景资料介绍。

3、第一印象的特征。

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课程介绍

管理心理学。课程简介。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管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及重要管理课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管理学 心理学 经济学 行为科学等理论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该课程既要向学生传授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成果,使学生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

管理心理学

a 年龄结构 b 知识结构 c 智能结构 d 素质结构 e 专业结构。4 创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ace a 创新主体 b 创新客体 c 创新过程 d 创新价值 e 创新结果。5 创新心理过程 abcde a 定向 b 准备 c 孕育 d 明朗 e 验证。三 判断题。1 工间操是消除疲劳的方法之一,安...

管理心理学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30,分数 30.00 1.下列选项中,不研究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 1.00 a.布鲁纳 b.凯利。c.海德。d.韦纳。解析 2.同一班组 工段及车间的职工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分数 1.00 a.价值观念一致。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