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性心理特征。
答:所谓个性心理特征,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这主要是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5分)
2.性格。答:性格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5分)
3.心理过程。
答: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5分)
4. 气质。
答: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某个人典型地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等动力方面的特点。
5. 个性。
答:个性一般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而人的个性,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的总和。(5分)
6. 能力。
答: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5分)
7.需要。答:需要是人缺乏某种必需的东西时,内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具有紧张感的主观状态,是人的个性倾向,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
8. 动机。
答: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其主要**:一是内在条件(需要),一是外在条件(刺激)(5分)
9. 团体。
答:团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团体内的成员在工作上互相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在感情上交互影响,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
10. 心理。
答: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和品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11.群体。
1. 简述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和联系。
答:(1)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两个学科的联系集中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的联系上, 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心理活动只有通过行为来表现和衡量;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指导下进行的(3分)。
管理心理学在侧重研究管理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性时,离不开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在侧重研究组织中的行为规律时,也离不开心理研究。
2)两个学科的区别集中表现在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和其理论基础及应用范围的不同(2分)。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并相应地采取管理对策,侧重于实践和应用。而组织行为学则主要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的行为在组织中的发展规律性,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研究(2分)。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比管理心理学更广泛,它不仅来自心理学,还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它不仅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而且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原理也应用于组织管理(3分)。
2.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
答: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24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五个层次需要包括: 1、生理需要,即物质需求,这是直接与生存有关的需要。它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在人类各种基本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人们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
(2分)2、安全需要,如果生理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出现安全需要。安全需求是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依赖和信赖。(2分)3、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需要),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基本满足之后,归属和爱的需要就会产生。
归属需要就是参加和依附于一定组织的需要,爱的需要包括给予爱和接受爱,归属和爱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个人就会感到孤独和空虚。(2分)4、尊重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这种需要的满足会使人建立自信,使人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有能力的、有力量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自卑感、无助感和失落感。(2分)5、自我实现的需要,上述几种需要得到合理满足后,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会出现了。
这种需要是一种创造、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需要。(2分)
3. 简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是由科曼首先提出,后由保罗·赫西和肯尼斯·布兰查德予以发展的领导生命周期理论,也称情景领导理论,这是一个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赫西和布兰查德认为,依据下属的成熟度,选择正确的领导风格,就会取得领导的成功。
(2分)
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使用的两个领导维度与菲德勒的划分相同:工作行为和关系行为。但是,赫西和布兰查德更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们认为每一维度有低有高,从而组成以下四种具体的领导风格。
(2分)命令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低关系)。在这种领导方式下,由领导者进行角色分类,并告知人们做什么,如何做、何时以及何地去完成不同的任务。它强调指导性行为,通常采用单向沟通方式。
(2分)说服型领导方式(高工作一高关系)。在这种领导方式下,领导者既提供指导性行为,又提供支持性行为。领导者除向下属布置任务外,还与下属共同商讨工作的进行,比较重视双向沟通。
(2分)参与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高关系)。在这种领导方式下,领导者极少进行命令,而是与下属共同进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工作的进行和沟通。
授权型领导方式(低工作一低关系)。(2分)在这种领导方式下,领导者几乎不提供指导或支持,通过授权鼓励下属自主做好工作。
成熟不成熟。
1.请论述个体挫折行为的情绪反映和防卫方式的类型。
答:心理防卫机制是挫折发生后人在内部心理活动中所具备的有意或无意地摆脱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减少精神痛苦、维护正常情绪、平衡心理的种种自我保护方式。(2分)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其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其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受挫后的心理防卫机制有很多, 可以分为三大类:积极心理防御、消极心理防御和中性的心理防御。
(3分)
一)积极心理防御。这种反应方式是正视挫折,承认挫折,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争取积极的行为方式,最后战胜挫折。主要表现为:
坚持、表同、补偿、升华。(2分)1、坚持:指个体发现目标难以达到,要求自己做出加倍努力,并要求通过个体不断的努力,使目标最终实现。
2、表同: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成功时,将自己比拟为某一成功者,藉以在心理减弱挫折产生的痛苦;或者迎合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人,按照他们的希望去支配自己的思想、行动,来冲淡自己的挫折感,并以此求得内心的满足。当一个人在没有获得成功与满足而遭遇挫折时,将自己想象为某一成功者,效仿其优良品质和其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能够使他的思想、信仰、目标和言行更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要求,增强自信心,减少挫折感。
3、补偿。即当个体行为受挫时,或因个人某方面的缺陷而使目标无法实现时,往往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目标,以其它方面的成功来补偿因失败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升华。即用一种比较崇高的具有创造性和建设性的目标代替,借以弥补因受挫而丧失的自尊与自信,减轻痛苦。(3分)
二)消极心理防御。消极心理防御是指当大学生遭受挫折后所表现出来的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非理性行为。(2分)常见的情绪行为方式有以下几种。
1、固执。当个体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到同样的挫折,就会慢慢失去信心,失去随机应变的能力,而形成刻板的反应方式,固执盲目地重复同样无效的行为。固执行为不同于意志力,在这种行为反应中,个体往往不能客观正确分析失败的原因,反而采用刻板的方式盲目地重复着某种无效行为,是一种极不明智的对抗形式。
2、退化。又称回归。是指当个体受到挫折时,往往表现出与自己的年龄、身份很不相称的幼稚行为,或盲目地轻信他人、跟从他人等。
表现这种行为方式的大学生往往对自己缺乏信心,看不到自己的力量,像孩子一样依赖他人,多指大人小孩状。3、逆反。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你要我朝东我偏朝西”。
一般来说,个人的行为方向和他的动机方向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当个体遭到挫折后,如果不仅是一意孤行,而且对正确的方面盲目地持反抗、抵制与排斥态度,这种行为便是逆反。4、攻击性行为。
指大学在遭受挫折后,在情绪与行动上会产生一种对有关人或物的攻击性的抵触反应,以消除来自挫折的痛苦。攻击是一种破坏性行为,这种行为可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直接攻击是指一个人受到挫折以后,把愤怒的情绪直接发泄到使之受挫的人或物上。
(3分)
三)中性自我防御。这种方式是指当一个人受到挫折后,采取一些暂时减轻受挫感的行为方式,以解脱挫折对自己带来的心理烦恼,减轻内心的冲突与不安。(2分)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求得注意。即想方设法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如以大声喧哗、寻衅生事、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2、合理化作用。
即自我安慰,指无法达到追求的目标时,给自己一个好的借口来解释,但用来解释的借口往往是不真实的、不合逻辑的,但防卫者本人却能借此说服自己,感到心安理得。3、自我整饰。当个体遇到挫折之后,往往表面上不动声色,把心理上的烦恼、焦虑、苦闷统统埋藏在内心深处,显示自己的长处,提高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以弥补失败所带来的自尊心的挫折。
4、责任推诿。当个体遭到挫折后,不是从本身的缺点、弱点方面加以分析,而是把责任推给他人、埋怨他人,以减轻自己的焦虑与不安,这是一种文过饰非的行为。5、反向:
行为相反于动机而行。6、逃避:是指大学生受到挫折后,不敢面对自己所预感的挫折情境,而逃避到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去的行为。
7、冷漠。即表现出对于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等情绪反应。(3分)
案例: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设计了一个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四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
给学生一张问卷,其中有几条关于道德问题的判断,学生应对这些判断表示赞成或反对。问题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公认的准则作出回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些道德的判断列入一张更长的项目单之中,而在学生回答之前给予暗示,指明其他人都赞成错误的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数人接受暗示、屈从压力而改变其原来的主意,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改变主意。
结合案例资料请回答:
1)这一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管理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个体对群体的压力不予接受时的表现类型还有哪些?
3)如何在管理实际中进行有效的群体压力的管理?
答:(1)该实验表明,群体的压力并不是人们改变主意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关键因素是遵循集体的崇高思想、目的和价值观念,具有“集体主义自决”品质的人只在非原则性问题上表现出顺从,而在原则性问题上则坚持已见。(5分)
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课程介绍
管理心理学。课程简介。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管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及重要管理课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管理学 心理学 经济学 行为科学等理论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该课程既要向学生传授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成果,使学生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
管理心理学
a 年龄结构 b 知识结构 c 智能结构 d 素质结构 e 专业结构。4 创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ace a 创新主体 b 创新客体 c 创新过程 d 创新价值 e 创新结果。5 创新心理过程 abcde a 定向 b 准备 c 孕育 d 明朗 e 验证。三 判断题。1 工间操是消除疲劳的方法之一,安...
管理心理学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30,分数 30.00 1.下列选项中,不研究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 1.00 a.布鲁纳 b.凯利。c.海德。d.韦纳。解析 2.同一班组 工段及车间的职工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分数 1.00 a.价值观念一致。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