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题。
分类题。特点题。
因素题。原则题。
方法题。趋势题。
关系题。综合题。
心理发展。学习兴趣。
学习迁移。学习策略。
智力。品德。
教学设计。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1.知识学习。
2.技能学习。
3.品德学习。
1.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分类:正迁移、负迁移。
2.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知识所处的层次分类: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范围分类: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5.根据迁移程度分类:近迁移和远迁移。
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再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计划、监控、调节)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环境、努力和心境、工具使用、他人支持)
1.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2.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1.概念化。
2.条件化。
3.结构化。
4.自动化。
5.策略化。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3.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4.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
1.放任型。
2.独断型。
3.民主型。
4.情感型。
5.理智型。
6.兴趣型。
1.评价基准不同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
2.教学评价实施的时机与功能不同分类: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方向性与顺序性。
3.不均衡型。
4.相似性与差异性。
5.相互制约性。
6.逐渐分化和统一的特性。
第一,学习是个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
第二,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第三,学习表现为个体的比较稳定的变化。
1.从内容上看,人类的学习比动物广阔得多。
2.从方式上看,动物的学习主要是自发的学习,而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的传递中,以语言为中介而实现的。
3.从性质上看,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1.学生的学习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不同,是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3.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学生的学习具有多重目的性。
1.学习兴趣的倾向性。
2.学习兴趣的广泛性。
3.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4.学习兴趣的效能。
1.主动性。
2.有效性。
3.过程性。
4.通用性。
5.整体性。
6.灵活性和稳定性。
7.外现行和内隐性。
1.指导性。
2.统整性。
3.操作性。
4.语言性。
5.凸显性。
6.易控性。
7.创造性。
1.指向性。
2.操作性。
3.整体综合性。
4.调控性。
5.灵活性。
6.层次性。
1.认知的发展。
第一,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准确性和系统性不断提高。
第二,小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大发展,注意的实践和注意范围渐长、渐宽,注意的转移也逐渐灵活,但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第三,不随意记忆占主要地位。
第四,想象力丰富,从形象片段、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
第五,以形象思维为主。
第六,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第七,自我意识更加明确。
2.情绪情感的发展。
3.意志的发展。
4.个性的发展。
5.社会化行为的发展。
1.遗传。2.环境(宏观: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微观:家庭、学校、同伴)
1.智力因素。
1)观察力(2)注意力(3)记忆力(4)思维力(5)想象力。
2.非智力因素。
1)态度与动机。
2)兴趣与爱好。
3)情绪与情感。
4)意志与毅力。
5)气质与性格。
1.学习材料的特点。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3.认知技能和策略。
4.定势的作用。
5.认知结构特点。
1)知识经验的准确性;(2)知识经验的丰富性;(3)知识经验间练习的组织特点。
1.内部(先前知识、认知结构、动机和态度、心向和定势)
2.外部(学习材料的内容与形式、教师指导、学习情境)
1.身体状态和相应的生理成熟。
2.知识经验。
3.智力。4.良好的个性品质。
5.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
1.讲解与示范。
2.练习。3.反馈。
1.动力因素。
2.人格因素。
3.认知因素。
1.观念的灵活性。
2.个人的独立性。
3.对暧昧不明事物的容忍。
4.对于错误的容忍。
5.基本的智力水平。
6.没有很高的社交能力。
7.较高的焦虑。
8.独特的价值观念系统。
1.教师方面。
1)学校的领导类型。
2)教学期望。
3)教师的教学威信。
4)教师的语言、声调、动作、表情。
5)教师注意的分配情况。
6)教师的教育机智。
2.学生方面。
1)学生的上课风气。
2)学生的自制力。
3.课堂的学习环境。
4.其他因素。
1)课堂管理制度。
2)班集体的性质。
3)课堂教学常规。
4)师生关系。
1.客观性。
2.系统性。
3.联系教育实际。
4.发展性。
1.主体性原则
2.特定性原则
3.有效的监控
4.生成性原则
5.内化性原则
6.个人效能感
1.客观性原则。
2.整体性原则。
3.指导性原则。
4.科学性原则。
1.观察法。
2.调查法(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相关法)
3.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4.个案法。
5.作品分析法。
6.教育经验总结法。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2.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师生关系)
3.指导学习策略(学习方法)
4.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5.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6.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7.利用课外活动(教学形式多样化)
8.挖掘学科特点(培养深厚兴趣和探索精神)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本能)
2.利用强化原理(强化理论)
3.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需要层次理论)
4.引导学生正确归因(归因理论)
5.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理论、成就动机理论)
1.发现教学内容的可迁移性和教学方法的促迁移性。
2.教材的组织和呈现系统化、网络化、一体化。
3.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
4.使用过度学习和思维训练实现学习结果的保持和运用。
1.突出条件化知识。
2.防止应用性缺陷。
3.策略教学应具体化。
4.策略教学需外显化。
5.策略教学要加强主体体验。
1.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
2.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有关的基本知识。
3.练习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4.练习次数与练习时间的适当分配。
5.让学生知道自己练习的结果。
1.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和自尊心。
2.消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强调从错误中学习。
3.鼓励面对现实的认知也鼓励幻想,鼓励自由地从幻想中走向现实以及把奔放的自发性与精密的评价结合起来。
4.鼓励跟有创造性的人接触。
5.鼓励多样性的个性。
6.鼓励个人的首创性。
7.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潜力的人,应当认识到有创造性的人可能存在于社会,经济地位差异极大的群体成员中。
8.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9.赋予具有创造性活动产物的人极高的社会价值。
10.善于鉴别与指导偏离常规的有助于创造性的思想与行为。
1.通过知情结合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2.通过美育,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3.教师通过自身情感的积极引导与影响,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4.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
1.发现教学。
2.情境教学。
3.合作学习。
4.个别化教学。
常用教学测验。
1)标准化测验。
2)教师自编测验。
1.新课程评价的特点:
1)评价目的动态化(注重发展)
2)评价内容综合化。
3)评价标准分层化。
4)评价方式多样化。
5)评价主体多元化。
2.教学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
1)评价模式的多样综合。
2)注重教许额评价的教育性功能。
3)重视学生的评价能力的发展。
1.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
2.帮助教师了解和教育学生。
3.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研究。
1.反馈调节。
2.诊断指导。
3.强化激励。
4.目标导向。
5.**功能。
1.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建构主义、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启示)
2.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观、最近发展区、内化学说)
3.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勤奋与自卑、角色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三条主要的学习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
2.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3.华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及程序教学法。
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格式塔完形学习理论。
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3.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4.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本能理论(桑代克)
2.强化理论(斯金纳、华生)
3.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认知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4.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5.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
6.成就动机理论(默里、麦克利兰、阿特金森)
7.归因理论(海德)
1.官能主义的形式训练说(沃尔夫)
2.联结主义的相同要素说(桑代克)
3.机能主义的概括化理论(贾德、亨德里克森)
4.格式塔心理学的转换关系理论(苛勒)
5.迁移的逆向曲面模型(奥斯古德)
6.学习定势说。
1.认知派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改革教材内容;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认知过程 指人通过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 联系和关系的过程。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 气质和性格三个部分。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1913 1914年出版 人类的本性 学习心理学 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 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开始确...
心理学考试要点
选择题。1 知觉的种类?答 视知觉 听知觉 嗅知觉 味知觉 触知觉。2 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注意有哪三种功能?随意后注意有什么特点?答 原因 1 客观因素 a刺激物的强度的相对性b刺激物之间的对比性 c刺激物的变化性 d刺激物的新异性 2 主观因素 a人的个性倾向性 b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知识经验...
心理学考试要点
个体的心理现象进行概括 1 心理过程 2 个性心理。一 心理学研究涉及的三类基本变量任何心理现象都是由客观刺激所引起,通过个体内部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变化而表现在行为上的。刺激变量 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二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 自然观察法 2 调查法3 测验法4 实验法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