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
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
1、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3、挫折:是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者受到干扰,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成就动机:是个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5、归因:就是寻找行为的原因。
6、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境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7、认知-发现说:由美国的布鲁纳创立,包括(一)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二)提倡发现学习法。
布鲁纳反对以强化为主的程序教学,认为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只能导致学生的呆读死记,不能保证学生在另一种情境中运用这些知识。
8、人格障碍。
也称病态人格是,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9、需要。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0、从众。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或者从众行为。
11、定势。
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12、案例教学。
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以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优点:1、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13、心理冲突。
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反或相互排斥的情绪、动机或价值观,个体既不能丢掉一个保留一个,又不能把两者在较高的层面上整合起来,因而产生的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14、动机斗争。
由于人们在采取某种行动时可能有多种动机,这些动机可能在性质等方面想到矛盾,因而形成动机冲突,有四种形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15、气质类型学。
古希腊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人分为4种不同类型。1、胆汁质(兴奋型):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强而不平衡。
具有这种气质的人,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属于兴奋而热烈的类型,具有精力旺盛、直率热情、行动敏捷、情绪易于激动、心情变化剧烈、脾气**等特征;2、多血质(活泼型):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具有这种气质的,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具有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情绪发生快而多变、兴趣容易转移等特征;3、黏液质(安静型):
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具有这种气质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属于缄默安静的类型,具有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特征;4、抑郁质(抑制型):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是弱且兴奋过程更弱。
具有这种气质的,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属于呆板羞涩的类型,具有胆小孤僻、行动迟缓、情感体验深刻、善于沉冤等特征。
16、激励的要素。
四大要素,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
17、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认为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8、创造性的心理结构。
创造性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方式,具有复杂的结构。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包括认知因素、动机因素和人格因素等方面。
19、搞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
角色改变,教学反馈,现场指导。
20、知识的分类。
1、根据知识的意义,可以将知识分为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2、根据知识的表征形式,可以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1、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能被人肠系膜语言来陈述和描述,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可以归纳为6w。程序性知识,则并不停留在人们仅能说说而已的状态,它是关于人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去做某事的知识。
22、人格的基本特征。
1、独特性;2、稳定性;3、整体性;4、社会性;5、功能性。
23、记忆的分类。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1、按记忆的内容分类: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动作记忆,情绪记忆;2、按记忆的目的性分类:
无意记忆,有意记忆;3、按记忆的时间分类: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4、按记忆的知识性质分类:情景记忆,语义记忆。
24、动机和行为的关系。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十分复杂:1、同一行为可能有不同动机;2、相似或相同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同行为;3、在同一个体身上,行为动机可能多种多样。
25、教师威信的变化。
在其他因素作用下,教师威信逐渐降低甚至丧失,或继续发展或提高,就是教师威信的变化。引起教师威信变化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如社会变迁、学生发展等,也有主观因素,如教师的知识面、生活态度、教育教学技能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或降低,决定教师威信的变化方向。
其中,影响教师威信丧失的主观因素有以下几点:1、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求知欲弱;2、思想保守、因循守旧、故步自封;3、随年龄增加教育观念变得消极,教育态度变得冷淡。
26、利用感知的内在规律,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陈述性知识是通过信息加工获得的。所以,应安排好具体学习阶段的内部过程和教学事件。还应了解感知的内在规律,安排好教学任务以促进陈述性知识的获得。
1、设立明确的目的,让知识的感知过程更清晰;2、合理地安排对象与背景的关系,让对象从背景中凸显出来;3、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使感知更迅速、更完善;4、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提高感知的成效。
27、有效教学的理念。
1、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2、关注教学效益;3、关注可测性和量化;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意识;5、有效的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28、教学反思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2、有助于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3、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
第二部分: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及培养。
答: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情境因素:
刺激模式,问题的信息量,问题的具体性。2、心理因素:认知因素,又包括问题表征、知识、生活经验、定势5个方面;情绪与动机因素,包括情绪与动机;**因素,包括智力水平、人格特点。
培养:1、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鼓励学生仔细地界定问题;3、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提出假设;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6、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供问题解决的机会并给予反馈。
2、如何加强知识的保持。
答:1、组织有效的复习,包括及时复习,多样化复习,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阅读和尝试回忆交替进行,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合理分配记忆材料,避免相互干扰。2、利用外部记忆的手段,如记笔记、记忆卡片,有时还可以将需要保持的信息输入计算机。
3、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及道德行为的培养。
答:1、遗传素质。通过素质影响人的智力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通过气质类型影响人格发展,并进而影响品德发展;通过性别影响人的品德发展。
2、环境和教育。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家庭和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期望,家长的职业类型与文化程度。
学校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学校德育,校风和班风,老师教书育人的方式、方法及自身的楷模作用。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风气、民族文化。3、主观因素。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
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如下特点:自觉性、独立性、稳定性。大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可以从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两方面着手:
1、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是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应当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动机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道德行为的方式和方法;2、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使学生了解有关行为的社会意义,产生自愿练习的愿望;提供道德行为练习与实践的榜样让学生进行模仿;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情境,避免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通过各种有益活动使学生有意练习中明确练习目的与要求;注意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4、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大学生激励中的应用。
答:班杜拉认为行为受结果因素影响,行为所以出现,是由于认识到行为与强化的依赖关系后进一步强化的期待。他认为,期待决定行为,强化存在于期待之中,是期待强化行为。
班杜拉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期待:结果期待与效能期待。自我效能感则是人根据自己的以往经验,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一特殊的事务或工作的判断,是人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自我评估。
班杜拉认为,人的自我效能感直接决定了人进行某种活动时的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具有如下功能:决定对活动的选择,决定人对活动的努力和坚持性,影响人对困难的态度,影响人同环境互动时的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
有许多因素影响人的自我效能感:个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情绪和生理状态。
5、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答: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复杂多样,既包括生理因素,又包括心理因素;既包括个人因素,又包括环境因素。1、个人因素:
生理因素主要有四种,遗传因素、躯体缺陷、大脑的器质性病变和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神经系统的先天素质不健全。认知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自我评价偏差,存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和信念,大学生常见的不合理信念有: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得很。
人格因素。2、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
上述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综合起作用。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时,要考虑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及时的调适和**。
6、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答:适应心理问题,情绪心理问题,自我认知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心理问题,性心理问题,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7、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措施。
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1、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2、用积极心态对等外界事物,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3、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4、正确看待压力;5、合理宣泄情绪;6、对青春期和性成熟状态的良好适应。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3、建立心理咨询机构;4、提高大学生的挫折耐受力。
心理学复习材料
1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 精神分析的创始人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 马 2 意志的品质 自觉性 果断性 坚韧性 自制力。3 心理过程包括 认知过程 情绪过程 动机过程。4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 气质和性格。5 科学心理学是诞生于 1879 年 其标志是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
心理学复习材料
2 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 在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抑制努力的注意。3 有意后注意 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14 中学生注意发展 理解 p22 15 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1 无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 充分利用吸收学生注意的有...
心理学复习材料
名词解释。1 错觉 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必然会产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2 感觉阈限 凡是能引起感觉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称为感觉阈限。3 气质 是指人的典型的 稳定的心理特征。4 消费群体 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若干消费者组成的集合体。5 消费流行 是指在一定时间在社会上迅速传播或风行一时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