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大纲

发布 2022-10-17 08:57:28 阅读 7151

研究入的心理应该遵循客观性原则。

研究人的心理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产品分折法和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对于心理实质的两种观点。

围绕着心理现象的实质的问题,即围绕着心理现象的产生、心理现象同物质现象的关系、心理现象同实践活动的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精神现象都是虚无缥缈的灵魂活动的结果。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唯物主义思想家都认为心理、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各种旧唯物论都没能正确解决心理实质的问题。

对心理实质的正确答案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人类长期认识成果而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基本原理既同唯心主义观点绝对对立,又同旧唯物主义观点严格区别。

它是唯一正确的观点,是科学心理学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

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的结构是复杂的,机能是特殊的。人脑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人脑的结构。

1)神经元。

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它是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2)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复杂连接而成的。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脑构成的。

3)脑。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人脑平均重量1,400克,可分小脑、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和间脑)和大脑。

4)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高级心理过程的中枢。大脑分左右两半球。

大脑两半球表面的神经细胞层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总面积约达2,200cm2,平均厚度约为2.5mm。大脑皮层可以按神经细胞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的不同分成六层。

第一—四层是浅层,第五—六层是深层。深层和浅层的机能是不同的。

5)大脑皮层的分叶和分区。

可以按照大脑皮层的沟裂把两半球的表面划分为枕叶、顶叶、颞叶和额叶。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的细胞其结构和机能是不同的。据此,可以把大脑皮层划分成不同的机能区或称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抠、言语中枢等。

鲁利亚认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都是凭借脑的三个主要机,能结构(或称三大机能系.统)而实现的。其中,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保证对于大脑皮层的张力和觉醒状态的调节;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中枢和后联合区的功能在于接受、加工并贮存信息;皮层前额部位的功能是计划、调节和控制心理活动。

2.人脑的机能。

1)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作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2)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反射。无条件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或脑干,其神经通路是先天的、固定的。

无条件反射的种类及其意义。

3)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强化——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使用——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

形成条件反射,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活动就是信号活动。

4)两种信号系统。

由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

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两种信号系统是协同活动的。

5)动力定型。

巩固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既是巩固、稳定的,又是灵活,可变的。

动力定型的重要意义。

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的即高级的神经活动的两种基本过程。兴奋过程是同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抑制过程则是同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减弱或停止相联系的。抑制可分无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大类。

大脾虚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活动是有规律的。扩散与集中、相互诱导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纪律。

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心理是反映。

1)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欺哄反映。

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属性,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2)反映形式的发展。

无机物具有物理化学的反映形式。

有生命物质具有生物的反映形式——感应性。

动物演化到环节动物,反映形式发展到感觉阶段。

动物演化到脊椎动物,反映形式发展到知觉阶段。

哺乳动物演化到灵长类,反映形式发展到思维的萌芽阶段。

3)人类意识及其特征。

人凭借语言实现的心理反映就叫意识。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

意识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能动性和社会性。

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人的全部心理,按其内容来说反映的都是客现现实。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

人的周围现实可以大约为二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内容中的决定性组成部分。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客观现实引起的;是同客观现实相象的;是依存于人们活动于其中的具体条件的。人对当前现实的每一反映都受他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内部特点的影响,带有主观性。

四、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人不是现实的消极的反映者,而是积极的活动者。

实践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的心理调节、支配着人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感觉

一、感觉的概述。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结构,它由三部分组成:感受器、传递神经(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相应区域。

2.感觉的意义。

感觉是一切比较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源泉;

二、感觉的分类。

根据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可以将感觉分为:

外部感觉:包括视、听、嗅、味、肤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

1.视觉。1)视觉过程。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760毫微米到380毫微米之间的光波。也叫可见光,视觉的感受器是视网膜上的视细胞。

外部可见光通过眼球的折光到达视网膜,发生光化学变化,转化成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区,便产生视觉。

2)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视觉中的明度、色调和饱和度与光波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

明度就是颜色的明暗程度。明度与光能的强度密切相关。强度越大,颜色越亮;强度越小,颜色越暗。

当照射到物体表面的光线的强度相等时,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越大,明度就愈大,反之,明度就愈小。

色调是彩色的最重要属性,就是常见的红、橙、黄、绿等颜色。它决定于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中什么波长占优势。

饱和度是色调的纯杂程度。它是由物体表面所反射的占优势的那一种光线与整个反射光线的比例所决定的。

2.听觉。1)听觉过程。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次/秒(赫)的声波。听觉器官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听觉感受器是内耳的耳蜗中柯蒂氏器上的毛细胞。

外部声波首先作用于外耳,经过鼓膜,进入中耳、内耳,耳蜗中柯蒂氏器官上的毛细胞把音波转换为神经冲动,经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2)音高、响度和音色。

听觉中的音高、响度和音色与声波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

音高指我们听到声音的高低。它主要由声波的振动频率所决定。

响度指我们听到声音的强弱,它主要由声波的振幅所决定。

音色指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它由声波的波形所决定。

3)乐音和噪声。

根据声波的物理性质不同,可将声波分为纯音和复合音两类。

复合音又按是否具有周期性分为两类。呈周期性振动的复合音叫乐音。乐音使人愉快、舒畅,对工作和学习都有积极作用。

呈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音叫噪声。噪声会引起疲劳,听力下降,注意稳定性降低,产生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

3.其它感觉。

1)肤觉。**受到物理或化学刺激所产生的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感觉的总称。

**受到机械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叫触觉。温度觉包括温觉和冷觉,是由热刺激或冷刺激作用于**上的温点或冷点产生兴奋,传人大脑皮层而引起的。痛觉是有机体受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

2)嗅觉和味觉。

嗅觉是挥发性物质作用于嗅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

味觉是可溶性物质炸用于味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

3)运动觉和平衡觉。

运动觉是对自己身体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

平衡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

4)内脏觉。

内脏觉是反映人体内脏活动和变化的感觉。

三、感受性及其变化。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两者成反比例关系。

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两者成反比例关系。

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

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

1)适应。适应是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表现为感受性提高,也可以表现为感受性降低。

2)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当刺激物同时作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同时对比,当刺激物先后作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继时对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其一般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其它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

4)生活条件和劳动实践的影响。

在生活条件和劳动实践的长期锻炼中,人的感受性可以大大提高,即使某一分析器受损坏,也可以通过发展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来“补偿”。

第四章知觉

一、知觉的概述。

1.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极大地依赖于个人的知识经验,受个人的各种心理特点所制约。

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1章 心理与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心灵 灵魂 心理学最早的定义就是 对心灵或灵魂的解说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9世纪初叶赫尔巴特 德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心理学最主要的就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发展规律,并对他们。进行科学解释。3 心理学...

心理学复习大纲

基础心理学 复习大纲。一 课程性质和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员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对于人的实践领域都是需要的,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的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学员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有效地进行工作和学习,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二 课程...

《心理学》复习大纲

幼儿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 复习大纲。1.安全型 的依恋最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2.婴儿认生现象是 形象 记忆的表现。3.幼儿期是在以下哪个年龄段范围内?3岁 6岁 4.个性倾向性 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表现。5.脑的成熟 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6.下列选项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谈虎色变 7.人们成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