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心理学 试卷一

发布 2022-10-17 08:27:28 阅读 2533

试卷一。

一、 单选题。

1. 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法发展来的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个案研究法。

2. 人的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心理过程。

3.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4. 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情感。

5. 在自然环境下,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型与非参与型观察、个案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深入和长期研究的方法是定性研究法。

6. 某大学生既想自主创业,但同时又不想耽误学习,这属于动机冲突中的双趋冲突。

7. 人的心理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8. 不少大学生恋爱态度呈现轻率化的现象表现为“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

9. 大学生情绪情感发展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两面性。

10. 属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的是连续性与阶段性。

11. 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的奖惩措施体现了外部动机的理论。

12. 自我强化指的是个人按自定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之后,在心理上对自己所做的奖励或惩罚。

13.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实际上是知识同化过程的三种模式。

14. 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知识的迁移,教师应该应用变式,使学生在学习和思维中将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从本质属性中剔除,更好地掌握概念间的因果联系。

15. 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使促进学习的迁移,使学生将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有效用于新问题的解决。

16. 各种社会关系得以实现和发展的基础使人际沟通。

17. 生活中所谓的“爱屋及乌”、“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反映了哪一种知觉印象的效应?(晕轮效应)

18. 社会刺激和个体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社会心理。

19. 社会心理主要是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

20. 人们常说的“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表现了社会知觉的投射性。

21. 二因素说认为品德构成的要素是道德行为和道德意识。

22. 遵从、认同和内化是大学生态度与品德的习得阶段。

23. 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取向呈明显的多元化态势。

24. 学校的环境气氛、压力与学生的愿望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表现性因素。

25. 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及其所引起的内心体验即道德情感。

26. 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和根基是科学性。

27. 在人性的叙述中,认为人是理性的,是善良的和值得尊重的是人本主义。

28. 心理辅导教师对来访者模棱两可或意义隐藏的语句给予进一步详细叙述的技术属于澄清技术。

29. 心理辅导员把来访者的主要言谈、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再反馈给来访者的技术是简述语意技术。

30. 心理辅导教师全神贯注地聆听来访者叙述,认真观察其细微的情绪变化,并表达对来访者关注和理解的技术是倾听技术。

31. 属于大学教师的教育能力的是教学的能力。

32. 促进大学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的途径有进行教学反思。

33. 大学教师的激励方法有目标激励。

34.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激发动力的二个因素是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35. 需要层次理论提出的需要层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6. 下列属于社会文化的是民族文化。

37. 大学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是通过行为强化激励方式实现的。

38. 下列属于组织文化的是企业文化。

39. 大学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学校的领导与管理活动。

40. 狭义的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及其行为方式。

二、 多选题。

1. 在下面心理现象中属于心理过程的是认知过程、意志过程。

2. 感觉适应是感受性发生了变化的、刺激物持续作用引起的心理现象。

3. 促进大学生认知发展的教育对策是加强多边协作,形成大学生认知促进的合力;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教育。

4. 教师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塑造自身的良好性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自觉地模仿榜样;增强自我认识;投身社会实践。

5. 布鲁纳认为,个体认知表征的方式随年龄而发展,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动作表征阶段;形象表征阶段;符号表征阶段。

6. 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不同知识的心理表征方式,将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7. 为了避免意义学习中的机械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精心组织教材,使教材知识具有逻辑意义;在教新知识之前先复习或回忆有关的旧知识;以学生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为基础;考核的重点放在学生是否真正了解教材内容上。

8. 印象管理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是社会身份和自我观念。

9. 大学生恋爱的现状是:恋爱比例大,公开而主动性强;恋爱周期缩短,频率增快;恋爱动机多样化;恋爱悲剧增多。

10. 大学生的一般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社会实践关系和网络人际关系。

11. 大学生的品德评价体系建构的原则有发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前瞻性原则、务实及可行性原则、稳定性及适应性原则、底线原则。

12. 大学生品德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建构意义、建构原则和建构的具体指标。

13. 在采用认知领悟**矫正大学生的不良品德时,应注意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坚持正面疏导、提出具体而合理的要求、进行榜样教育。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包括新生适应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情绪管理、自我意识心理健康教育。

15.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核心辅导内容包括负性情绪的处理、帮助建立安全的现实人际关系、自我的重塑。

16. 网络成瘾的特点主要包括:成瘾者思维、情感、行为都被上网这一活动控制;投入的时间和程度逐渐加大;不能上网时会出现烦躁不安;会与周围环境产生冲突。

17. 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18. 促进大学教师教育能力发展的途径有观摩与分析、教学决策训练。

19. 大学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是通过心理满足与激励、行为强化与激励两个方面实现的。

20. 大学校园文化的同化功能是通过模仿、从众两个方面实现的。

三、 判断题。

1. 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它提供了心理产生的可能性,但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心理活动就无法产生,因此后者是人心理产生的源泉。(错)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对)

3. 由于疲劳、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变化成为心理发展。(错)

4.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错)

5. 意义学习就是揭示知识的意义的学习。(对)

6. 直觉思维是学生寻求问题的答案时,从错误调整到正确的认知过程。(错)

7. 认知结构变量对学习迁移效果的影响通常是通过“先行组织者”而实现的。(对)

8. 人际冲突是人际关系双方互不接纳、互不相容的紧张状态或者对抗状态。(对)

9. 社会心理通常是通过社会行为表现出来的。(对)

10. 从众行为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愿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倾向。(对)

11. 大学生品德的形成是辅导员的任务,与学科教师无关。(错)

12. 品德修养是品德养成的核心。(对)

13. 良好的品德不是自发形成的,是在社会与学校对大学生不断地教育和训练,和大学生自身不懈地锻炼和修养中形成的。(对)

14.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的形式。(对)

15. 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前提条件。(对)

16.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主要的目标包括职业生涯的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决定。(对)

17. 现在大学里分工非常明确,有班主任与辅导员专门负责管理学生,因而上课教师已经不再担负起师生人际关系协调者的角色。(错)

18. 大学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劳动。(对)

19. 学术文化是校园文化中的主导文化。(对)

20. 文化可以分为社会文化、家庭文化和学校文化三个层次。(错)

大学心理学试卷

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 的学科。d d 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2 人的认知过程 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 过程。b 心理过程 3 注意具有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c c 集中性和指向性。4 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c 能力。5 人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

大学心理学试卷二

1 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将客观事物知觉为一个整体,这是知觉特征的什么属性?a a.知觉整体性 a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2 与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是 b a.情绪 b.情感 c.心境 d应激。3 记忆过程包括 a a.识记 保持 回忆或...

大学心理学试卷C

1 人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 知觉整体性。2 人的认知过程 情绪情感和意志统称为 过程。b 心理过程 6 在艾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中,大学生处于哪个阶段 b亲密感对孤独感 7流行于80年代,并在我国90年代引起教育界极大关注,当代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