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概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表现为顺序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共同性和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2、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3、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交叉。
4、每一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阶段的结构是构成后一阶段的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相比,有着质的差异。
5、在心理发展中,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划分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6、心理发展的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内在好的感觉,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坏的感觉,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
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意志训练,自我培训,能作决定积极严厉,自负怀疑,关注自我,空虚。
3~5岁主动对内疚成功的欢乐,主动性,方向性,目的性对深思的目标和取得的成就感到内疚。
5~12岁勤奋对自卑能够被生产性的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不适合感和自卑感,不能完成任务。
12~20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生活充满憧憬角色混乱,没有固定的标准,感到虚伪。
24~65岁繁殖对停滞能投人工作,有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失去对工作的兴趣,人际关系贫乏。
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有秩序感和意义感怕死,对生活及生活中已得到的或没发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失望。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既不是其内在成熟的结果,也不完全决定于儿童的自主探索。
2、突出强调了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认为语言具有调节思维与行动的功能。
3、认为高级心理功能只有经过适当的教育才能获得。
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1、我国最早从事儿童心理研究的陈鹤琴说:“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
”2、早期教育对智力发展的重大影响。
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
准备状态(readiness)是指儿童身心发展达到适宜于学习某种事物的状态。
学习准备状态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大体可分为三个维度:
一是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特别是神经系统的发育与成熟程度,这是构成准备状态的物质基础二是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这是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条件。
三是非智力因素的准备,如学习动机与兴趣、学习态度和习惯、生活经验与人际交往。
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
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
一、儿童既是社会成员,又是自然实体,作为教育作为一种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制约着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向和速度自然实体,儿童的机体发育有一个逐渐成长达到成熟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是在学生的积极活动中实现的,教育工作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教育的要求,将教育这种外部力量转化为学生本人的需要,才能取得成效。
为了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教育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要明确。
2)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略高的要求,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学习效果,并通过学习效果进行自我强化,培养起学习兴趣,力争做到从全体出发,又照顾到个别学生。
3)要选择适当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能集中注意添加活力。
4)要考虑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尽可能做到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5)教育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无论是个性还是智能的培养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迟效性和反复性都是教育工作中的正常现象,要在缓慢的发展和反复中看到学生的进步,要注意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的含义:广义: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狭义:在各类学校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接受前人积累的文化经验,以发展个人的知识技能,形成符合社会期望的道德品质的过程。
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1、人类能熟练运用各种工具。
2、人类能够记载文明的进程,如古人的甲骨文、竹简、纸、现代的图书、光盘等,这非常重要,现在我们的知识主要来自这些文明的沉淀,而不仅仅是自己这一辈子的探索所得。
3、人类的社会性,我们的行为皆是模仿式的社会行为,这点非常重要,包括我们的道德、行为。
4、人类发达的大脑及独特的思维模式,让我们能够较快较好地获取前人知识,效率比动物高多了而且大脑有更加发达的趋势,这如果用达尔文与拉马克的理论共同来解释,那还可以理解,但为什么其他生物不能像人类这么进化,这又为生物特创论(非进化论)提供了事实的基础,也许人的学习能力就是天定,而不是进化来的。
5、人类的直立行走,导致人类有发达的声带,这为多样的语言出现奠定生物学基础;文字的发明又提供了记载文明的媒介。
学生学习的特点:1、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在于它是接受前人经验,是一种接受学习。
2、学生学习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3、学生学习是按预定的教学计划系统连续进行。
4、学生是学习的主体5、学生的学习是受教育的过程。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桑代克)
又称刺激-反应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人是通过认知表征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实现学习的。
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及掌握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
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
学习迁移的含义: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
学习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 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近迁移、远迁移与自迁移 5、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6、低通路迁移与高通路迁移。
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1.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 2、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
3、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4、学习的指导 5、定势作用。
学习迁移的促进:1、理解基本原理,促进原理或法则的迁移 2、总结学习经验,运用学习方法。
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 4、牢固掌握基本知识,促进新旧知识相结合。
记忆的含义:是人类心智活动的一种,属于心理学或脑部科学的范畴,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遗忘的含义: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主要规律:1、骨架支柱内容不容易忘,细微直接容易遗忘 2、遗忘速度先快后慢
3、有意义能理解的内容不容易遗忘,无意义不理解的内容容易遗忘
4、对有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内容不易遗忘。
5、一次记忆同类的内容过多、过久时容易发生遗忘。
6、中间材料容易遗忘,开头与结尾的内容容易记忆。
7、用脑过度,脑机能下降时,记忆效率低。
产生原因:1、痕迹衰退说 2、干扰说 3、检索困难说 4、同化说。
克服遗忘的策略: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分散复习,集中复习。
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学习策略的定义: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分类: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模式再认策略、动作系统学习策略)
2、元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特点:1、主动性 2、有效性 3、过程性 4、程序性
学习策略的发展:
第一阶段:儿童不能自发产生策略,也不能有效使用别人教的策略。
第二阶段:儿童不能自发产生策略,能在他人指导下学会策略。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