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5 17:43:28 阅读 2904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a名词解释。

1. 客体永久性:即某人或者某物虽然看不见但仍然存在。

2. 关键期:在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影响变小。

3.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以及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的形象。

4.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活动发展一系列的过程。

5. 支架式教学:学生试**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问题时教师给予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其通过最经发展区,使之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任务。

6. 图式:人认识世界形成的独特的认知结构。

7. 学习准备:又称为学习的准备状态,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新的知识,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心理,生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b简答题。1.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

2. 维果斯基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理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即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的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教育意义: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到达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要做到良好的教育应走在发展前面。

3. 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a连续性和阶段性b定向性和顺序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

4. 个体心理发展影响因素。

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5. 学生智力差异表现。

水平差异早晚差异群体差异。

c论述题。1. 因材施教运用原则。

a正确的对待方式,尽可能用一种对待其他学生的方式对待特殊学生。

b正确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位学生,消除器恐惧。

c积极的评价,评价特殊学生的优缺点,并将此信息用于该学生。

d主动的操作,利用学生的长处帮助其学习。

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启示。

a按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

b 教师布置教学任务时应该略高于学生实际水平。

c保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d要因材施教,注重社交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3. 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含义。

a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b采用适应学生的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c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第三章.学习理论。

a名词解释。

1. 程序教学:斯金纳首创,是将学习的大问题分解为一系列的小问题并按站一定顺序呈现给学生,学生回答问题后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2. 连锁学习:学习联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刺激—反应动作,形成一系列的刺激—反应联结。

3. 非指导性教学:又称学生中心模式,主要是指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4. 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内部认识系统。

5. 发现学习:给学生提供有关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6. 意义学习: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旧知识建立起联系过程,原有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

b简答题。1. 程序教学原则。

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2. 有意义学习的主客观条件。

客观: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要具有适当知识,以便于积极主动的使其与新知识发生联系。

3.学生学习的特点。

a接受学习时学习的主要形式。

b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具有自主性策略性和风格性,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c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d具有全面性,但同时也有一定被动性。

4学习的内涵。

a学习是个体在练习或者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b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c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d学习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c论述题。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和教育意义。

a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可以是机械的或者是有意义的,在学习和知识的活动中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各具特色,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但二者侧重点不同,呈现材料学习的方式不同,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

b意义:1从总体上说,学校教学以接受学习为主。发现学习为辅。

2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着教育层次的变化相应的有所变化。

3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应随着不同的教学科目以及学习阶段而相应的有所变化。

4教师都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条件采取不同的方式。

第四章学习心理。

a名词解释。

1. 手段—目标分析法: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个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的方法。

2.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力求又快又好的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和趋势。

3. 自我调节学习:是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主动运用和调控元认知动机和行为的过程。

4. 自迁移:如果个体所学的经验影响着相同情景中任务的操作,则属于自迁移。

5.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6.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其实质是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关键特征。

7. 心智技能:也称认知技能或者智力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

8. 生成性学习:就是要训练学生对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和表象,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9. 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

b简答题。1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区别。

a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使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事物。

b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一种进过学习后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2问题解决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3元认知策略内容。

元认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4怎样培养学习内部动机。

a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设置合适的目标。

c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d训练归因。

5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的关系。

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说,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另外,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因为正是那些能够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与那些使个体感到可以达到的目标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学习期待。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主体去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的必不可少的成分。

6.学习策略训练的指导教学模式的进行。

指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有关的学习策略,由激发,演讲,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在教学中,教师先向学生解释所选定学习策略的具体步骤和条件,在具体应用中不断给予提示,让其口头叙述和明确解释所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及报告自己应用学习策略时的思维。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依据每种策略来选择恰当的事例,来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提供的事例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由简到繁。

7. 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个人自身行为成败的经验代替经验言语暗示情绪唤醒。

8. 简述认知迁移理论。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先前学习所获得的新经验通过影响原有认知结构的有关特征影响新学习,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可利用性高,可辨别性大,稳定性强,就能促进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改革材料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改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变量以达到迁移的目标。

9. 培养学生心智技能的要求。

a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b教师利用示范和讲解并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c知识影响技能的形成。

d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0. 简述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激发学习动机有效运用注意规律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整理和综合知识性材料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

11. 培养学习动机应遵循什么原则。

a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动机。

b先求满足学生的缺失性动机。

c让学生确切了解学习的性质。

d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e善于利用反馈激发学生士气。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