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教学环境)2.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与反思过程)q2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 客观性。
2.系统性。
3.教育性。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q3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实验法。
2. 测验法。
3. 观察法。
4. 调查法。
5. 个案研究法。
q4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的特征。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和顺序性。
3. 不平衡性。
4. 差异性。
q5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 婴儿期(0—1.5)信任与不信任。
2. 儿童期(1.5—3)自主、害羞、怀疑。
3. 学龄初期(3—5) 主动对内疚。
4. 学龄期(6—12)勤奋对自卑。
5. 青春期(12—18)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
6. 成年早期(18—25)亲密与孤独。
7. 成年期(25—65)生育对自我关注。
8. 成熟期(65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
q6 学生性格差异类型。
1. 性格特征差异(现实态度、理智、情绪、意志)2. 性格类型差异(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q7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基本观点。
1. 学习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 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 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q8 学习动机的分类。
1. 间接的远景动机和直接的近景动机。
2. 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3. 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q9 学习动机理论。
1.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2. 人本主义需要理论。
3. 成就动机理论。
4. 归因理论。
5. 自我效能感理论。
6. 习得性无力感理论。
q10 如何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
1. 激发需要。
2. 培养学习兴趣。
3. 期望与评价。
4. 了解学习成绩。
5. 成功的满足。
6. 适当开展竞赛。
7. 设置榜样。
8. 积极鼓励。
9. 明确目标。
q11 促使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
1. 学习活动要有明确而强有力地学习动机。
2. 它形成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3. 它形成有赖于认识和情感的不断加深。
q12 学习兴趣的培养。
1. 从容易产生兴趣的事入手。
2. 使学生获得愉快的经验和对老师产生好感。
3. 以新颖的教学方法与内容。
4. 增长技能。
5. 量力而行。
6. 依据结果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
q13 注意的品质。
1. 注意的范围。
2. 注意的转移。
3. 注意的稳定性。
4. 注意的分配。
q14 如何引起无意注意。
1. 相对强烈的刺激。
2. 突然发生变化的刺激。
3. 不断变化的刺激。
4. 在背景中特别突出的刺激。
5. 新异的刺激物或奇异的气味。
6. 感兴趣的事物。
q15 学习迁移的类型。
1. 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2.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 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q16 影响迁移的因素。
1. 学习对象之间有无共同要素。
2. 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
3. 学习态度。
4. 定势作用。
5. 教师的指导。
6. 智力与年龄。
7. 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q17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迁移。
1.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为学习迁移提供有利条件。
2. 应用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防止干扰。
3. 在巩固和熟练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再转入下一步的学习。
4.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程序。
5. 学习有效的学习方法。
q18 学习迁移的理论。
1. 形式训练说。
2. 共同要素说。
3. 概括化迁移说。
4. 关系转换说。
5. 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型。
6. 认知结构迁移说。
7. 产生式迁移说。
q19 良好效果的观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有明确的观察目的。
2. 积极的观察态度。
3. 充分的知识准备。
4. 观察的系统性与计划性。
5. 观察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q20 成绩测验的质量指标。
1. 信度。
2. 效度。
3. 区分度。
4. 难度。
q21 知觉的特性。
1. 选择性。
2. 理解性。
3. 整体性。
4. 恒常性。
q22 教学的直观形式。
1. 实物直观。
2. 模象直观。
3. 言语直观。
q23 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四阶段。
1. 感觉运动智力阶段 ——儿童思维萌芽(0—2)2. 前运算思维阶段——表象和形象思维(2—7)3.
具体运算阶段——初步逻辑思维(7—12)4. 形式运算阶段——抽象逻辑思维(12—15)q24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 激发兴趣。
2. 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
3. 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4.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q25 记忆的分类。
1. 感知形象记忆。
2. 语词概念记忆。
3. 情绪记忆。
4. 运动记忆。
5. 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6.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q26 如何提高学生记忆效果。
1. 明确记忆目的性,提高兴趣和责任心。
2. 集中注意力,增强记忆。
3. 理解了才容易记。
4. 利用无意记忆,培养无意记忆的能力。
5. 引起联想,有益于记忆。
6. 掌握遗忘规律,合理组织复习。
7. 运用记忆方法,巩固教学效果。
q27 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1. 审题
2. 联想。
3. 课题的类化(课题的归类)
q28 知识掌握的四个过程。
1. 知识的感知。
2. 知识的理解。
3. 知识的保持。
4. 知识的运用。
q29 技能的分类。
1. 操作技能。
1) 连续性和不连续性序列长短。
2) 封闭的与开放的外部条件是否变化。
3) 细微型和粗放型小肌肉和大肌肉。
4) 徒手性与器械性自身与器械。
2. 心智技能。
1) 一般心智技能(观察、思维、记忆、想像)2) 特殊心智技能(阅读、计算、写作)
q30动作技能形成阶段。
1. 活动定向阶段。
2. 模仿动作阶段。
3. 动作熟练阶段。
q31 动作技能的形成的标志。
1. 活动结构的变化。
2. 活动速度加快,品质变优。
3. 活动调节上视觉控制减弱动觉控制加强。
4. 意识减弱。
q32 心智技能的特点。
1. 内潜性。
2. 观念性。
3. 简缩性。
q33 加里佩林的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
1. 了解当前活动阶段。
2. 运用各种实物完成活动阶段。
3. 有声言语阶段。
4. 无声言语阶段。
5. 内部言语阶段。
q34 心智技能的培养。
1. 识别课题类型。
2. 创设良好情境,使学生形成完备的定向能力。
3. 摆脱旧经验的影响。
4. 提供分步练习的条件,促使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5. 从部分到整体的指导练习。
q35 学习策略。
1. 认知策略。
1) 复述策略---重复、抄写。
2) 精加工策略---类比、记忆术。
3) 组织策略---图标、层级图、纲要图。
2. 元认知策略。
1) 计划策略。
2) 调节策略。
3) 监控策略。
3. 资源管理策略。
1) 时间管理策略。
2) 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3) 努力管理策略。
4) 寻求支持管理策略。
q36 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
1.学习者因素年龄特征、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动机水平。
2.教师因素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信息反馈调q37 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q38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问题情境。
2. 问题表征。
3. 情绪与动机。
4. 认知策略。
5. 原型启发。
6. 知识经验。
7. 酝酿效应。
8. 功能固着。
9. 心里定势
q39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1.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2. 掌握问题解决的程序。
3. 培养学生识别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 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
5. 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q40 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要途径。
1. 创造意识的培养与创造型教育。
2. 创造人格的培养。
3. 创造思维的培养(头脑风暴法、直觉思维训练、头脑体操)4. 创造方法的培养。
q41 品德形成的理论
1. 皮亚杰的理论。
1) 他律道德 10之前。
2) 自律道德 10岁之后。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服从于惩罚、相对于功利)
2)习俗水平(好孩子、维护权威或秩序)
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普通原则)
q42 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q43 产生心里将抗问题的原因。
1. 学习和升学的压力导致过度焦虑。
2. 人际交往中的心里矛盾和冲突。
3. 与父母、师长缺乏理解和沟通。
4. 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展引起的困惑。
5. 个性发展不完善导致的心理问题。
q44 保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1.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3. 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帮助学生保持将抗稳定的情绪。
5. 帮助学生学校心理卫生知识。
6. 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q45 教学评价的类型。
1. 准备性、形成性、总结性。
2. 常模参照、标准参照。
3. 标准化学绩、教师自编测验。
4. 量化教学评价、质化教学评价。
q46 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 培养自身良好道德品质。
2. 培养良好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 注重仪表、风度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4. 留给学生良好第一印象。
5. 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q47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三阶段。
1. 关注生存阶段
2. 关注情景阶段。
3. 关注学生阶段。
q48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 观摩与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 微型教学。
3. 教学决策训练。
4. 通过反思训练来提高教学能力。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