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5 16:17:28 阅读 963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陈小异。课程目标。

教育心理学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教育心理学与本专业相关课程的联系。

教育心理学对岗位职业能力的支撑。

学习领域和课程目标。

第一编基本理论。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学习理论。

第四章教学理论。

第一章绪论。

chapter 1 introduction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心理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构建学科基础和学科基本理论架构;

研究主体心理发展的一般机制和规律,揭示教与学情境下主体心理活动机制和规律;

研究在教与学情境中如何促进主体心理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和策略;

研究制约和影响主体顺利实现教与学目标及主体发展的条件和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特点鲜明的学科,主要表现在:

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的交叉;

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交叉;

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大致可归纳为基础理论、学科理论和相关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中,关于人的本性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前提;关于学生发展特点的认识是教育心理学理论构建的依据。

在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理论、领域理论和具体问题理论。

教育心理学的方**体系一般包括哲学基础、科学背景、方**原则和具体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发展经历了四个变化的阶段。在科学构建教育心理学体系时,应注意:人类教育的共同目标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遵循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价值。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包括理论探索任务和实践指导任务。

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价值在于,有助于提高教育者的理论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有助于完善教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认识教与学的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教育效益。

教育心理教科书内容的比较。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思想方法。

辩证观: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分析;从学科属性的角度分析;从学科历史的角度分析。

人性观:人具有生物本性、社会本性和意识性。

系统观:把握主体心理的整体性,了解主体心理的层次性;分析主体心理的动态性;增强主体心理的自组织适应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描述性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

实验性研究方法:单组实验形式、等组实验形式、循环组实验形式。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科学化。

教育心理学研究程序的规范化。

判断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有效性。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国。

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教学相长”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重视环境与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是积极的思维过程。

论语。公冶长》,“思而后行”;《荀子。劝学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强调学行结合,重视实践对获得知识的重要性。

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中国。

汉代王允《论衡。薄葬篇》 “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提倡学习是一个积极思考、判断的过程。

宋代朱熹《朱子全书》,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重视实践在学习中的作用。

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西方。

夸美纽斯:“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估计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应注意儿童的个性特征,应有目的地去发展儿童的才能,并在他的《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了很多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原理与原则。

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西方。

赫尔巴特(教学过程四个阶段。

明了:给学生明确介绍新知识。

联想: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

方法:以适当的方法把已掌握的新知识应用于实际。

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西方。

五段教学法。

预备。使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学内容有所准备。

提示。介绍新知识。

比较。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总结。归纳与系统化。

应用。把学到的新知识应用于实践。

讨论:中国古代就有着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为什么教育心理学没有诞生于中国?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诞生具有独特的社会背景、哲学背景、心理学背景和科学理论背景。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桑代克在20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詹姆斯、杜威。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创立。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创立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迷茫阶段(20世纪20-50年代)

选择阶段(20世纪60-90年代)

整合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见仁见智。

2.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3.对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定位模糊。

4.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和科学性亟待提高。

5.对教与学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亟待提高。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引言: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心理发展是教育的前提。

心理发展是教育的结果。

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教育是重要因素。

第一节认知发展与教育。

皮亚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认知(或智力)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有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化。

个体认知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教育教学应注意提供活动,创设最佳的难度,关注儿童的思维过程,认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有限性,让儿童多参与社会活动。

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高级心理是随意的心理过程,不是先天就有的,而要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

心理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维果茨基在教学的含义、活动的重要性、最近发展区、最佳期以及认知发展的内化说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第二节人格发展与教育。

人格发展的含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多种心理特征的有机整合。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气质。家庭。

学校。人格的发展与培养。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在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如果个体顺利解决每一阶段所面临的矛盾和危机,就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

人格发展渐成说

1.婴儿期(从出生——两岁):主要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便对周围环境产生基本信任感。反之,便产生怀疑感。

2.儿童早期(2岁——4岁):自主感对羞怯或疑虑感,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3.学前期或游戏期(4-7岁):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4.学龄期(7-12岁):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5.青年期(12-18岁):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混乱感,体验忠诚的实现。

自我同一性:认识自己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地位,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成为理想的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和连续之感,认识自己和别人的同异,认识现在和未来在社会中的关联。

6.**早期(18-25岁):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7.**中期(25-50岁):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8.老年期(50岁之后):这个时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自我意识的发展及培养。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它的成熟标志着人格的基本形成。

在自我意识的发展中,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尊是最重要的内容。

第三节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的内涵。

广义的社会性是指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社会特性的总和,狭义的社会性是指由于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在其固有的生物特性基础上形成的那些独特的心理特性。

社会性发展是指个体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其实质是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亲社会的发展与教育。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助人行为、安慰、分享、合作等。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丰富的表现。

艾森伯格等利用两难故事情境,提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要经历五种水平。

亲社会行为的习得途径包括:移情反应的条件化、直接训练和观察学习。

攻击行为的发展与教育。

攻击行为是一种经常有意地伤害和挑衅他人的行为。包括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和间接攻击;主动型攻击和反应型攻击;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对改变儿童攻击行为进行控制的方法主要有消退法、暂时隔离法、榜样示范法和角色扮演法等几种。

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培养。

同伴关系是指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个体之间的,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一种人际关系。

儿童友谊的发展表现在亲密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友谊的特性也不断发展变化着。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