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期末作业

发布 2022-10-15 15:55:28 阅读 3069

论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关于教育心理学。

的最具代表性观点。

姓名:武辉。

学号:20124004036

专业:(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二〇一三年六月。

摘要。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国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过一些闪耀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教学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等。本文针对古代教育学家的部分著名思想进行阐述。

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进性。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孔子荀子朱熹王夫之。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前551年—前429年)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他重视**思想的启发,指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愤不启”,即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就不要去开导他。“愤”,意思是心里想求通而未能通。

朱熹的《论语集注》注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启”,意思是使人获得开导,突破盲点,领悟要旨。

朱熹说:“启,谓开其意。”一个人用力思索,求心通还是未得,故生烦闷、着急,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开导其意。

达不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开导他。

不悱不发”,即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用言辞表达出来的地步,就不要去启发他。“悱”,意思是想说却又无法用言辞表达。朱熹注释说: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发”,意思是使人获得引发,找到表达自己体会的言辞。朱熹说:

“发,谓达其辞。”一个人经过思考已有所领悟,却未能用适当的言辞表达,故生惆怅、苦痛,看到他这样,才可以启发他,以达其辞。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就不要去启发他。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告诉他一个角,如果他不能类推出另外的三个角,就不要再告诉他了。“隅”,意思是角、角落。隅为角,一角只是事物的一部分。

“反”,意思是类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意思是不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道:“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

反者,还以相证之义。”“不复”,意思是不再告诉。朱熹说:

“复,再告也。”一个人,如果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他的知识和经验还是不够的,故就不要再告诉他了。

这句话,主要是在讲孔子的启发式教育。启发教育之道,先要在学生的容色言辞上见到求学的诚意,诚至然后再启发他,启发之后待其自得,这样之后再告诉他。“不愤不启”,强调教育要掌握时机。

“不悱不发”,强调教育要因势利导。“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则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

简单来说,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这里是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

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

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孔子提倡好学、乐学的情景,他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对于文化,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为从事它而感到快乐的人。

孔子这是说的一个求知者对某种文化的钻研爱好的程度,如以它为快乐,那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求知精神超过前两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最高级的求和精神。

有了这种求知精神,再弥坚的学习堡垒也是可以攻破的。就如学生学习一样,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不如为学习感到快乐的人,我们现在提倡把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就是让学生达到孔子说的这种境界,只有以学习为乐,才能攻克一切困难。对于学习,比喻学习知识或本领,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接受得快,爱好它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接受得快。

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与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从“习相近”的观点出发,他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应受到重视,要争取积极因素的影响,排除消极因素的影响。因此,他一方面强调居住环境的选择,主张“里仁为美”;另一方面强调社会交往的选择,主张“就有道而正焉”。

孔子对其**的教育,以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等闻名于世,在此**孔子道德教育过程中心理学方法。

因材施教,尊重个体差异。孔子长期与学生朝夕相处,运用观察与谈话的方法探析学生心理活动,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基础进行教育,在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主张并实行“因材施教”。他的学生子夏对因材施教就深有体会,子游曰:

“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

“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

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有可诬有始。

以身作则,示范作用。孔子认为只有以身作则,为人表率,才能教好学生,而以身作则无须过多言语,重要的是以教师的自身行为,给学生提供榜样,也即示范作用。孔子与子贡关于示范作用有这样一段对话,子曰:

“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孔子以自然界生息作比,启示子贡从行为中学习。

表扬批评,及时强化。孔子很善于运用表扬和批评的方法去教育学生,正如他运用因材施教一样,他以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为依据,给予及时、适当的强化,以促进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孔子对学生以表扬为主,他对颜渊的表扬可以说是不绝于口:

“有颜渊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论语·子罕》)孔子对学生的批评也是恰如其分,既阻止学生的骄傲,又不伤及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孔子曾对子路说:“道不行,乘桴浮***。

从我者,其由也!”子路因此而高兴骄傲,孔子发现后又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论语·公冶长》)

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庄子说“以其所知,养其所不知”。 这是一个哲学的诗化寓言,儵与忽本来好心,希望浑沌像他们一样也有七窍,以视听食息,就为他凿了七窍。没想到正当他们兴高采烈的庆祝浑沌也像他们一样有七窍的时候,浑沌却死了。

他们的好心酿成了悲剧,原因何在?就是他们以自己的心愿、自己的已知、自己的标准,去改造浑沌,这是人类天天会犯的错误。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以自己的一孔之见,对他人、对自然进行千篇一律的认识和改造,显然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和生命本性的愚蠢。

儵在南方为火,为明;忽在北方为水,为暗。显然他们属于道的之一而已,为“有为”。以其一去改造整一,以“有为”去代替“无为”,显然是破坏性行为。

目前人类正在反省自己改造自然的各种革命。浑沌至善,顺应自然,艺术创造和艺术教育也应该是如此。

另外,所有的生命与无限相连,而每个生命存在的范围一定有限。例如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的机体不可能听到宇宙的所有声音,不然人就无法存活。庄子所说的浑沌,象征宇宙自然之道,那么这个道的存在也是有限无边的,万物皆有道,那怕一颗小草也是混沌的化身。

对一切问题应从生命的角度去看待,包括对一个艺术家,一件艺术品,某种艺术思想、社会现象、文化现象、自然现象等,都属于生命现象。所有的生命都有自身有限却向往无限的本能,都有其大美、凄美和壮美。

朱熹(2023年9月15日~2023年4月23日)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

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的教育心理思想是其整个心理思想体系中最为丰富、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关于学习心理,他分析了学习的意义,指出学习的过程乃是“积累”和“贯通”相结合的过程。还提出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已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等学习原则与方法。

关于德育心理,他的主要观点是有德无才,不能为用;过而能改,复手无过;诗歌养性,荡涤邪秽,改善辅仁,德业回进;慎独愧耻,所系甚大等。关于差异心理,他主张对于狂、狷等不同类型的人要“因其志节,激后我抑”,并明确提出了“圣贤施教,各因其材”的命题。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由来。

关于教师心理,他继承孟子“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思想,赋予教师崇高的责任,并提出了举一反。

三、启发诱导等富有心理学意义的教学方法。

朱熹提出“循序渐进”。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

8岁至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他说:

“古者小学已自养得小儿子这里定,已自是圣贤坯璞了”。同时指出,“蒙养弗端,长益浮靡”,若儿童时期没有打好基础,长大就会做出违背伦理纲常的事,再要弥补,就极为困难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补填,实是难。”因而,他认为小学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必须抓紧,抓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以下三点。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氛生动,能激发兴趣。

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是在“小学已成之功”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与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事物之所以然”。

大学教育任务也与小学教育不同。小学教育是培养“圣贤坯璞”,大学教育则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步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他写道:

“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教育心理学期末作业

网络教研首页 成长博客 教育论坛 资源互动平台 3 请举例说明您在教学中是如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策略的。作者 李朝霞 初中英语甘肃金昌初中英语一班 评论数 浏览数 3 53 发表日期 2009 08 17 09 57 05 在教学中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其实我也做的不好但有一些心得我想和...

教育心理学期末作业

在物质文化和信息日益发展的今天,小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 家长们过高的期望以及沉重的课业负担等综合因素,促成了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小学生是 乐学 还是 厌学 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而且还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寻找原因,以消除小学生厌学的各种根源。小学生厌学的分析。1.学习...

教育心理学期末作业

姓名班级学号。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统计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首先使用统计学这一名称的是 a.政治算数学派b.国势学派。c.社会统计学派d.数理统计学派。2.一个总体单位 a.只能有一个标志b.只能有一个指标。c.可能有多个标志d.可能有多个指标。3.变量数列中各组频率的总和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