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期末重点

发布 2022-10-19 10:46:28 阅读 4693

教育心理学复习大纲(陈琦新版)

第一章绪论。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学科性质:是教育和心理学相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

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又从心理科学中独立出来,主要应归功于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桑代克提出了系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和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第二章学生心理。

皮亚杰、维果斯基、埃里克森等的发展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应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智力差异,认知风格差异,性别差异,特殊儿童对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四个重要概念:

1.图式。2.同化:主体面对新的刺激情境时,利用已有的图式把新刺激整合到自己原有图式中去的过程,即同化于己。

3.顺应: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由于新刺激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即顺化于物。

4.平衡: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对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正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图式,实现认知发展的。

二)认知发展阶段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婴儿期,语言和表象尚未发展,通过探索感知觉和动作之间的关系获得经验。

主要成就:发展了客体永恒性,即某个东西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并非不存在了,婴儿会去寻找。

2.前运算阶段(2-7岁,学前期)

运算,是指内部的智力操作。

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1)幼儿有了使用符号的能力 (2)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3)尚未获得守恒的概念 (守恒实验 ) 4)自我中心主义 (三山实验 )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小学阶段)

思维有了可逆性,掌握了守恒概念。

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撑,不能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

思维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已达到成熟阶段,以后再增加的只能是知识经验,而不会再提升他的思维方式。

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有了命题推理能力

青春期自我中心

三)影响发展的四个因素。

1.成熟机体的成长,是发展的生理基础。

2.练习和经验(人-物,个体建构)通过动作练习,获得经验

3.社会性经验(人-人,社会建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文化的传递获得的经验。

4.平衡化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我调节,对于以上三种基本因素起调节作用。如:粘土球实验

四)关于皮亚杰理论的几点看法

1.皮亚杰积累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大量材料,按思维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反映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有重大贡献。

2.皮亚杰关于图式和外部影响相互作用的思想,包含了内因和外因、主体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十分可贵。

3.皮亚杰强调动作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提出要重视儿童兴趣、需要,也是十分重要的。

4.皮亚杰在图式的起源、发展的论述上是符合唯物思想的,但他割裂动作与现实的关系,割裂表象、概念与知觉的关系,又违反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则。

5.皮亚杰对社会环境、教育的作用重视不够。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所谓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是指,人类心理的发展基本上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1.工具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物质生产的工具” 和“精神生产的工具”

2. 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

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就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二)内化学说。

内化:把社会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地指引、把握自己的心理活动。

社会文化:包括社会中的一切,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前辈留下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行为规范等,构成了人类生活中的文化世界。这个文化世界既影响**的行为,也影响成长中的儿童。

而且任何社会都会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渠道使下一代接受社会文化的熏陶。可简单地举例如语言、概念体系、文化规范等

学习过程也就是社会文化内化的过程,尤其是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更是社会文化内化的结果。

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与在**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维果斯基强调教育的主导作用,教育要消除这种差异。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决定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四)活动的作用。

由于强调社会文化和最近发展区,二者都需要人际交往与互动。因此,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是主体与客观对象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人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活动的重要特征是它的社会性,人际互动是更为重要的。

人通过活动,将人类沉淀下来的社会文化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因此,活动是内化过程的桥梁。

五)评价:维果斯基的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1.维果茨基的思想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发展的理论基石。

例如:支架式教学依据“最近发展区”思想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

3.对合作学习的启示与指导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渐成说

一)基本观点。

1.强调发展中的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

2.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

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个性的发展就包括躯体、心理和社会性的发展。

3.人的本性最初既不好,也不坏,但有向任何一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4. 个性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0~1.5岁)信任-不信任

第二阶段(1.5~3岁)自主-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3~5岁)创新-内疚

第四阶段(5~12岁)勤奋-自卑。

第五阶段(12~18岁)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18~25岁左右)亲密-孤独。

第七阶段(25~65岁)关心下一代-自我关注(繁殖感-停滞感)

第八阶段(老年至死亡)自我整合-失望(完美感-失望感)

二)简评。1.艾里克森的个性发展渐成说,不再过分强调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和泛性论,而是强调自我在个性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个性的影响,这些观点无疑是对精神分析派的一大进步 。

2.艾里克森把解决任务看作是两极分化的斗争过程,通过斗争解决矛盾,依次向下一阶段发展,具有一定辩证观点。

3.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个性是不断发展的,发展中有阶段性,在发展中看问题,在矛盾中求发展。

4.艾里克森是在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理论,没有摆脱弗洛伊德本能论的束缚,过分强调情感的力量,忽视人的理智作用。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的自我意识能力使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自我意识是社会化的结果,它的形成和发展又不断推动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自我意识包括两个方面:

主体的我,作为观察着的我;

客体的我,作为被观察者的我。

自我意识的结构,经常从知情意三个方面来分析,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应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智力差异、认知风格差异、性别差异、特殊儿童)对教育的启示。

学生的个体差异。

心理差异的教育含义:

1. 尊重主体性,贯彻以人为本原则 2. 发挥主动性,贯彻学生中心原则

3. 承认多样性,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与教育。

一)智力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教育启示:单纯依靠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考察学校教育的效果,甚至预言学生将来的成就和贡献,是片面的,因为这样做过分强调了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能为社会做贡献的智能。该理论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智力的可塑性。

个人的智力有受教育影响的一面,也有不受教育影响的一面。再好的教育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个体的智力水平,但长期、系统的教育会有效地促进个体智力的发展。

三)智力的差异。

1.智力的水平差异 2 .智力的类型差异 3.智力的年龄差异。

四)面向智力差异和认知发展差异的教学。

1.同质分组 2.留级和跳级

3.个别化教学模式如掌握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与教育。

一)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1.感觉通道差异。

1)视觉型学习者(2)听觉型学习者 (3)动觉型学习者

2.认知风格差异。

1) 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2) 沉思型与冲动型。

3) 辐合思维型与发散思维型(4) 整体型与系列型。

5) 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二)面向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

匹配策略。有意失配策略

三、性别差异与教育。

一)性别差异的主要方面。

1. 生物学差异 2. 社会行为及成就差异 3. 心理差异。

二)性别差异的教育含义。

1.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别差异 2. 教育要适应性别心理差异。

3. 引导积极的性别取向。

四、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

一)什么是特殊儿童。

在学校教育中,特殊儿童是指那些在教育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

特殊儿童流行率

智力障碍、学习困难和情绪障碍等类型的特殊儿童居多,这是学校教育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二)特殊儿童的类型和心理特点。

1.资质优异儿童。

智力型 、学术型 、创造型 、领导型 、艺术型 、运动型

2.智力落后儿童。

轻度弱智 、中度弱智 、重度弱智 、极重度弱智

3.盲、聋、哑儿童。

4.情绪困扰儿童。

情绪控制能力差,常常表现为过分焦虑、紧张、敏感,但在。

智力上是正常的。

5.学习困难儿童(学习障碍或学习失能儿童)

智力正常,但在学习上缺乏一般的胜任能力,学习效果低。

下,成绩明显落后的儿童。

三)特殊儿童的教育。

1.特殊儿童教育的原则。

1) 发展性原则 (2) 个别化原则 (3) 系统性原则

2.特殊儿童教育的模式 (1)特殊学校

2)全纳教育资源教室模式、特殊班模式 (3)职业教育模式

五、面向人格差异的教育。

1. 教育要全面适应学生的人格差异 2. 教育要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教育心理学期末重点

p 年,桑代克写成 教育心理学 一书,尔后发展成三卷本的 教育心理学大纲 这一著作奠定了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桑代克最突出的贡献 创建了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使教育心理学正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普通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中分生出来。2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p11 1 初创时期 2...

教育心理学期末重点

p72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内驱力组成 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p73 学习期待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p73 诱因 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食物 奖状 名誉 地位等。p76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

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 填空题 20分 1 刚吃了糖就觉得苹果不甜。这属于感觉相互作用中的 现象。2 曹雪芹在 红楼梦 中创作了林黛玉这一形象,在创作过程中曹雪芹的想象属于 想象。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想象属于 想象。3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对一定对象的。4 在情绪的分类中这种状态是指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