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发布 2022-10-19 07:01:28 阅读 1517

名词解释:

1、心理学倾向的社会心理学。

以美国的allport为主,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思想、情感、行为怎样受到他人存在的影响。强调的是个体层面的心理学研究,只是考虑到个体心理的大的社会背景。

其理论有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论、场论、精神分析论等。

2、自我意识。

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所认识到的关于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态、心理特征、 与他人的关系等。

3、人际关系:

广义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社会所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方面。但此定义没有揭示出人际关系的特殊性。

狭义上: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中发生,发展的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侧面。

4、参照群体。

就是人们心目中向往的群体,该群体的目标、规范成为个人行为的动机,同时具备多种参照群体,易形成矛盾,当现实生活中自己所属的群体都不能成为参照群体时,个体容易出轨。

5、集体行为。

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6、态度。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态度就是对人、事物和观点的评价。

社会态度的范围比态度略小一些,只是对社会现象的态度 [不包含自然现象的态度]

7、集体行为:

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

8、内在动机:

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从中的到满足,而无需外在的奖励与推动。

内在动机有三个力引起:1.好奇的内驱力,产生求知欲。2.胜任的内驱力,产生求成欲。3.互惠的内驱力,产生亲名欲。

9、外在动机:

是活动意外的刺激对人们诱发出来的推动力,不是由于活动本身的兴趣而产生的动力。

简答:1.客观的我之构成:

①物质客我:自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自己的物质条件、家庭等;

②社会的客我:自己受到朋友们的认可,给周围的人留下的印象、个人名誉、地位,自己在群体中所起的作用等;

③精神的客我:自己的智慧、能力、人格倾向等的综合。

2.埃里克生的自我发展理论。

1、婴儿期(0-18月)

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减少周围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安全、可靠性;环境无常、缺乏关爱→怀疑、害怕、不信任]

2、童年期(18月-4年)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本阶段开始自主探索周围的世界,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一种自主感,发现可以自己控制一些事物包括自己。所以适度放任是不错的选择]

3、学前期(4-6y):

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决定是进取还是退缩人格 [此阶段好奇心最强烈,进而会主动去探索,对此应该积极引导、鼓励,培育积极性与进取心;而消极甚至否定的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

4、学龄期(6-12y):

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此阶段探索的范围超过家庭,同伴、邻居、教师的影响逐渐扩大,**的帮助与赞扬可以加强勤奋感,反之形成自卑感。]

5、青春期(12-18y):

获得认同感而克服认同混乱的阶段,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使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统一,使自己的过去、现在、未来形成连续感,对自己及其周围各种人、事、物的关系形成统一的认识。]

6、成年早期(18-30):

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阶段 [在共同完成某些任务的过程中,发展出可以分享成败、相互关怀、承担义务的感情,形成友谊与爱情;反之,不能分享苦乐,不能做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无相互的关心与帮助,则陷入孤独寂寞之中。]

7、壮年期:

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 [应该尽量扩展专注的范围,中国人很难拓展专注的范围。所谓“亲亲、仁民、爱物”往往是一个理想。]

8、老年期:

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七个阶段]

3、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邻近性:人们在时空上的接近性,使他们之间容易产生相互的吸引。(大量的事例) 例外——从一开始就存在敌对情绪 [讨论:现代网络对邻近性的挑战问题]

相似性:有共同的兴趣、态度、价值观、背景及人格特质等。 [主要原因在于自我形象维护的需要——从而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只能与陌生人交流良好]

报答:我们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低自尊的人有时候例外]

主要可能在于受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但对报答的需要受“报答”的供求关系影响。

得失现象——不仅受报答的量的影响,还受报答的增减的影响

外貌:以貌取人 [关于美的标准问题]

熟悉: [熟人无所谓美丑]

4、斯滕伯格“爱情三元”论:

他认为,爱情有三个基本成分:亲密、激情与承诺,分别反映爱情关系中的情感、动机和认知特征。

亲密:指两个人相处的情况,即是否有相互理解,相互喜欢,紧密依存的感觉,体现爱情的温暖。

激情:指关系中令人兴奋激动的部分,是在性的吸引和自尊、统治欲、服从、自我实现等动机的驱动**现出来的浪漫特征,反应爱情的“热”度。

承诺:指愿意爱上对方,并且保持关系、长相厮守的决策。承诺往往是双方彼此的关系进行冷静审视和理性预期之后的结果,能鼓励双方同甘共苦,体现爱情的理智一面。

5、亲密关系中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目击一紧急事件的人越多,这些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

原因——注意分散、对紧急事件的理解(不确定性)、责任分散(目击者越多,他们的责任感越少)、是否具备提供帮助的条件

6.归因偏差。

1、基本归因错误:即倾向于人格特质的归因,忽视情景的因素的倾向,这种倾向存在文化上的差异

2、行动者与观察者偏差:

对他人行为的归因:内部归因。

对自己行为的归因:外部归因 [行动者更易于注意周围环境,观察者更注意行动者;观察者对行动者的了解相对要少]

3、自我服务归因偏差: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环境的倾向[尤其是涉及利益冲突时]

7、基于图式的思维:

1、自动化思维就是习惯性的、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努力的思维。图式,就是人们用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知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2、图式的功能:简化复杂的社会世界,简化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偏差 [如关于“热心”与“冷漠”的教师简介的实验]

3、图式与记忆:既有助于记忆也可能重组记忆。

4、图式的提取:主要取决于可提取性,即图式和概念在人们头脑中所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我们对社会世界做出判断的时候,使用这些图式和概念的可能性有多大。图式的日积月累和当前特定的图式都具有很高的可提取性。

5、自证预言:让图式变为现实对他人的预期→这种预期影响你对他人的行为方式→这种对待方式导致他人的相应行为→他人的行为与你的预期一致

8、日常思维中的常用简化策略:(图式)

1、:可得性法则:即根据一件事情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

一般而言,事件出现频率越高,人们越容易想起来,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偏差。 [张三为人很和善吗?李四很有主见吗?

坐飞机比汽车更危险吗?买彩票划算吗?]

2、代表性法则:人们根据一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进行归类。虽然往往是准确的,但容易忽视基础概率,从而产生比较大的偏差。 [如通过对一位同学的模糊描述,判断他来自哪一个省。

3、锚定与调整:以一个数值或事实为起点,并根据这个起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不充分。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往往选择一个并不具有价值的起点值。

[如算术实验、猜非洲国家人口的实验、评委打分的、法官量刑等]

9、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渴望同他人有一种充满深情的关系,渴望自己在所属群体中有一个位置。

尊重的需要:对于实力、成就、优秀、胜任、自信、独立和自由的欲望;在名誉和威信方面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

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个人聪明、才智、理想、抱负的需要,即潜能的尽量发挥。

10、影响谣言流传的因素。

重要性(性兴趣、焦虑、希望、仇恨等)

模糊性(不确定性)

对谣言的制度制裁。

人口的性质(同质还是异质?)

人们的知识。

11、态度的构成[态度的abcs]

认识因素:对态度对象的想法和信念

情感因素:对态度对象的情绪反应 [基于感觉和价值观而不是事物优缺点而形成的态度,如对心仪异性的态度、对候选人的态度、对性、宗教的态度等 ]

行为意向因素:对态度对象所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为

三种因素之间一般相互协调的,但也有矛盾的时候,矛盾时情绪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12、认知平衡与与认知失调理论。

1、海德的p-o-x模型:平衡理论。

观点: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几种评价态度之间有趋于一致的压力,认知平衡时则满意,认知不平衡时则力求趋于一致。态度就是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

2、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人有许多认知因素,其中有些是相关的,有些是独立的;

②相关的认知因素之间矛盾,产生压力;不矛盾则产生愉快感并希望保持这种认知状态;

③矛盾越尖锐,消除矛盾的动机越强;

④消除矛盾时,改变哪些认知因素,取决于哪种态度更坚决。

13、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1、通过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自己,尤其是重要的他人 [“走自己的路让他人去说吧”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

2、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来评价自己 [消极的自我防卫性的比较标准的选择]

3、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评价自己 [自我调节作用,导致自我评价并非全是他人评价的反映]

14、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①临近性:人们在时空上的接近性,使他们容易产生相互的吸引。

②相似性:有共同的兴趣,态度,价值观,背景及人物特质。

③报答:我们喜欢喜欢我们的人。主要可能在于受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但对报答的需要受“报答”的供求关系影响得失现象——不仅受报答的量的影响,还受报答的增减的影响 。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1 动物心理发展经历哪些阶段?p15 刺激感应性阶段 感觉阶段 知觉阶段 思维萌芽阶段。2 自我意识的情感形式也称自我体验。3 儿童的定义是什么?p25 广义的儿童指0 18岁的人类个体,狭义的儿童指童年期,即介于幼儿与少年期之间的个体。4 客体永久性是当物体从婴儿的视野里消失时,他能知道这并非是客...

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 填空题 20分 1 刚吃了糖就觉得苹果不甜。这属于感觉相互作用中的 现象。2 曹雪芹在 红楼梦 中创作了林黛玉这一形象,在创作过程中曹雪芹的想象属于 想象。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想象属于 想象。3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对一定对象的。4 在情绪的分类中这种状态是指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期末重点

一 填空题 20分 1 刚吃了糖就觉得苹果不甜。这属于感觉相互作用中的 现象。2 曹雪芹在 红楼梦 中创作了林黛玉这一形象,在创作过程中曹雪芹的想象属于 想象。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想象属于 想象。3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者意识对一定对象的。4 在情绪的分类中这种状态是指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